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造的意思、兩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造的解釋

[both parties in a lawsuit;both plaintiff and defendant] 原告與被告。也作“兩曹”

詳細解釋

(1).指訴訟的雙方,原告和被告。《書·呂刑》:“兩造具備,師聽五辭。” 孔 傳:“兩,謂囚、證;造,至也。” 唐 元稹 《戒厲風俗德音》:“語稱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毀,重兩造之明。”《明史·葉向高傳》:“今兩造具在,一訊即情得。”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彼聽訟者,研鞫兩造之情僞,廉得其情,而後斷獄。”

(2).雙方。 梁啟超 《*********未來記》第三回:“所以以前革命家隻有本黨居主位,敵黨居賓位,兩造相持,決個勝負罷了。”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于是乎這位 炯之 先生便以憐憫之心,節制之筆,定兩造為丑角,覺文壇之可憐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兩造”是漢語中一個法律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定義

“兩造”指訴訟中的原告與被告雙方。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呂刑》:“兩造具備,師聽五辭”,意為訴訟雙方到齊後,法官才能審理案件。

二、詞源與曆史背景

  1. 古代訴訟制度
    據《周禮·司寇》記載,訴訟雙方需到庭并繳納象征“正直”的箭矢,若一方缺席或未交箭,則視為理虧敗訴。
  2. 詞義演變
    早期“兩造”包含囚犯和證人(孔傳:“兩,謂囚、證”),後逐漸專指原告與被告。

三、擴展用法

在非法律語境中,“兩造”可泛指對立的雙方,如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中用于政黨競争,魯迅則以此比喻文壇争議。

四、相關術語

五、使用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訴訟制度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周禮》《呂刑》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1. 《兩造》的意思

《兩造》是一個指代兩個不同陣營、派别或者對立的群體或個體之間的關系的詞語。它可以用來描述兩個相互對立的實體、組織或群體之間的對抗、對立和沖突。

2. 《兩造》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兩造》共有12個筆畫,分别由“⺅”(人部)和“造”(造字旁)兩個部首組成。

3. 《兩造》的來源

《兩造》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為漢字詞彙的一部分。

4. 《兩造》的繁體

《兩造》的繁體寫法為「兩造」。

5.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具體的記錄《兩造》這個詞的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變異和演變,因此難以确定其準确的古代寫法。

6. 《兩造》的例句

例句1: 這個故事講述了兩造之間的長期鬥争和對抗。

例句2: 在這場辯論中,兩造發表了激烈的言論并彼此争論不休。

7. 《兩造》的組詞

兩造之争、兩造對立、兩造沖突、兩造關系等。

8. 《兩造》的近義詞

敵對、對立、對抗、沖突、争鬥等。

9. 《兩造》的反義詞

和諧、合作、協商、妥協、統一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