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苔紙的意思、苔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苔紙的解釋

用水苔(藻類)制成的紙。亦名側理紙或陟裡紙。 晉 王嘉 《拾遺記·晉時事》:“﹝ 晉武帝 ﹞即於禦前賜青鐵硯……側理紙萬番,此 南越 所獻。後人言‘陟裡’,與‘側理’相亂,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邪側,因以為名。” 宋 顧文薦 《負暄雜錄·紙》:“苔紙以水苔為之,名側理紙。” 宋 陸遊 《予所居南并鏡湖北則陂澤重複抵海小舟縱所之或數日乃歸》詩:“歸來寫苔紙,老憊無傑句。” 宋 陸遊 《破陣子》詞之二:“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陟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苔紙,又稱“苔箋”,是中國古代一種以苔藓類植物為原料或裝飾的特色紙張。其釋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苔紙指表面附着苔藓紋理或直接以苔類植物為材料制成的紙張。古代文獻中多稱“苔箋”,常見于唐宋時期文人雅士的書畫創作與書信往來。其特點為紙面呈現自然青綠色斑紋,質地古樸雅緻,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


二、曆史工藝與用途

  1. 原料與制法

    以麻、楮樹皮為紙基,将新鮮苔藓搗碎成漿,混合入紙漿抄造;或直接将苔藓鋪于濕紙表面壓合而成。成品紙面呈現如苔痕的斑駁紋理,故稱“苔紋紙”或“發箋”(因形似發絲交錯)。

    來源:《天工開物·殺青篇》(明·宋應星)記載古代特殊紙張制法;《文房四譜·紙譜》(宋·蘇易簡)提及“苔紙”為蜀地特色紙品。

  2. 文化應用

    • 文人書畫:唐代起用于題詩、作畫,因紋理天然,備受王維、劉禹錫等推崇。
    • 書信禮儀:宋代士大夫以苔紙寫尺牍以示風雅,陸遊詩中曾言“苔箋醉草調清平”。

      來源:《全唐詩》收錄劉禹錫《答後篇》提及“苔紙繕詩”;《陸遊集·齋中雜題》注“苔箋”為文人雅物。


三、文化意象與傳承

苔紙被視為自然與人文融合的象征,其青苔紋理暗合中國傳統“草木有靈”的哲學觀。明代《長物志》評其“古雅不群”,清代宮廷仍存仿制工藝。現代日本“苔紙”工藝(如越前和紙)亦受此技藝影響。

來源:《長物志·卷七》(明·文震亨)載書畫用紙品鑒;《中國造紙史》(潘吉星,上海人民出版社)考據苔紙源流。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義:“苔紙,即苔箋。古代一種紙名。”

    鍊接: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注:此為出版社官網,具體詞條需查閱紙質或數據庫版本)

  2. 《中國造紙技術史稿》(潘吉星,文物出版社)

    詳述唐宋時期特殊紙張工藝,含苔紙制法考據。

    鍊接:國家圖書館文獻檢索(檢索ISBN:9787501018490)


五、學術研究補充

據《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卷》(大象出版社),苔紙屬“藝術加工紙”類别,現存實物見于故宮博物院藏明代文人信劄。當代非遺研究中,浙江“開化紙”複原項目亦嘗試融合傳統苔紋工藝。

來源:《開化紙制作技藝研究》(王菊華,《紙史研究》期刊)

網絡擴展解釋

“苔紙”是一種以水苔(藻類)為原料制成的傳統手工紙,具有獨特的曆史和文化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苔紙是以水苔(藻類)為原料制作的紙張,又名“側理紙”或“陟裡紙”。其名稱源于紙張表面的紋理:因水苔纖維縱橫交錯、紋理斜側,故得名“側理”()。這種紙在晉代已出現,并被記載為貢品()。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晉代,越人用海苔制紙()。
  2. 文獻記載:晉代《拾遺記》提到晉武帝曾賜予側理紙,宋代《負暄雜錄》亦記載其制作工藝()。

三、特點與用途

  1. 紋理獨特:因水苔纖維形成自然交錯的紋路,具有藝術美感()。
  2. 文化價值:曆史上被視為珍品,如王羲之曾将庫存側理紙贈予桓溫()。

四、其他解釋

部分低權威資料提到“苔紙”作為成語,形容字迹模糊或文章不清晰(),但此用法未見于高權威文獻,可能為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制作工藝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拾遺記》《負暄雜錄》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鼇魚敗足班主任别轉逋逃之臣坼兆大公的盧嘟噜二戴飯車祓篲附注趕街子感傷酣宴昏昧見銀戒禁進卮究升倦略絶水罝維空外空王佛姱志癃罷銘海耐事滂葩淜淜批命蘋葲前休麒閣清善青缇起營曲枕染濫熔岩三大殿三戶三腳架牲殺說頌四氣鐵鍊偷懶尪伛帷薄窩癟污佞下處相視憸佞笑料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