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苔紙的意思、苔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苔紙的解釋

用水苔(藻類)制成的紙。亦名側理紙或陟裡紙。 晉 王嘉 《拾遺記·晉時事》:“﹝ 晉武帝 ﹞即於禦前賜青鐵硯……側理紙萬番,此 南越 所獻。後人言‘陟裡’,與‘側理’相亂,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邪側,因以為名。” 宋 顧文薦 《負暄雜錄·紙》:“苔紙以水苔為之,名側理紙。” 宋 陸遊 《予所居南并鏡湖北則陂澤重複抵海小舟縱所之或數日乃歸》詩:“歸來寫苔紙,老憊無傑句。” 宋 陸遊 《破陣子》詞之二:“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陟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苔紙”是一種以水苔(藻類)為原料制成的傳統手工紙,具有獨特的曆史和文化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苔紙是以水苔(藻類)為原料制作的紙張,又名“側理紙”或“陟裡紙”。其名稱源于紙張表面的紋理:因水苔纖維縱橫交錯、紋理斜側,故得名“側理”()。這種紙在晉代已出現,并被記載為貢品()。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晉代,越人用海苔制紙()。
  2. 文獻記載:晉代《拾遺記》提到晉武帝曾賜予側理紙,宋代《負暄雜錄》亦記載其制作工藝()。

三、特點與用途

  1. 紋理獨特:因水苔纖維形成自然交錯的紋路,具有藝術美感()。
  2. 文化價值:曆史上被視為珍品,如王羲之曾将庫存側理紙贈予桓溫()。

四、其他解釋

部分低權威資料提到“苔紙”作為成語,形容字迹模糊或文章不清晰(),但此用法未見于高權威文獻,可能為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制作工藝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拾遺記》《負暄雜錄》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苔紙是一種用于書法練習的專用紙張。該詞的拆分部首為"艹"和"紙",艹是指"草"的草字頭,紙表示紙張。其筆畫數為11畫。苔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在古代,書法家在練習書法時通常使用竹簡或者絹紙,然而,這些材料并不方便書寫修正和保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發明了一種獨特的紙張,即苔紙。苔紙廣泛應用于書法練習和作品展示。它的表面質感細膩平滑,適合用毛筆書寫,同時筆迹清晰可見。苔紙也常被用來制作展示冊、畫冊等藝術品,是書法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苔紙的繁體字寫法為"薹紙"。在繁體字中,"薹"的草字頭下面加上了一個"艹","紙"仍然為紙的意思。通過對繁體字的改寫,我們可以看出苔紙在書法藝術中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苔紙的字形并沒有明确的紀錄。然而,在古籍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苔紙這個詞被用來描述練習書法的紙張。它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紙張,用于書寫和練習,并能夠呈現出獨特的質感和筆觸。 以下是一個關于苔紙的例句: "他小心地将毛筆蘸上墨汁,然後輕輕在苔紙上書寫,每個字都洋溢着古典的藝術氣息。" 組詞:苔紙橫幅、苔紙畫冊、苔紙毛筆、苔紙藝術品、苔紙卷軸 近義詞:毛筆練習紙、書法紙、練字紙 反義詞:印刷紙、畫圖紙、電子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