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的一種彙兌方式。商人至京,将錢交付各道駐京的進奏院或各軍各使等機構,換取票券。商人離京去各地經商,可憑券至當地有關機構取款,謂之“便換”。此法 宋 代猶行。《舊唐書·食貨志上》:“茶商等公私便換見錢,并須禁斷。”《宋史·食貨志下二》:“先是, 太祖 時取 唐 飛錢故事,許民入錢京師,於諸州便換。其法:商人入錢左藏庫,先經三司投牒,乃輸於庫。”用便換方式彙兌的票券也稱“便換”。 唐 趙璘 《因話錄·羽部》:“有士鬻産於外,得錢數百緡,懼川途之難賷也,祈所知納於公藏,而持牒以歸,世所謂便換者,置之衣囊。”
“便換”是古代的一種金融彙兌方式,主要流行于唐、宋時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便換”指商人将錢財存入京城的官方機構(如進奏院、各軍駐地等),換取可異地兌換的票券,憑此票券可在其他地區提取現金。這種方式類似現代的銀行彙票。
“便換”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發展,降低了商業風險,是中國古代金融創新的重要體現,可視為早期紙币和彙票制度的雛形。
《便換》這個詞的意思是方便更換、輕松變動的意思。
《便換》的拆分部首是“亻”和“言”,總共有10個筆畫。
《便換》來源于古代漢語,由兩個常用的字組合而成。
《便換》的繁體字是「便換」。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便換」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保持了原義和形狀。
1. 他很喜歡這件衣服,因為它便換方便。
2. 這個軟件允許用戶便換不同的皮膚。
1. 便捷:表示方便、快捷的意思。
2. 便攜:表示易于攜帶、移動的意思。
3. 交換:表示互相變動、互換的意思。
1. 更換:表示替換、變動的意思。
2. 轉換:表示改變、轉移的意思。
固定:表示不易移動、不易改變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