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未成年的宦官。《周禮·天官·内豎》“内豎” 漢 鄭玄 注:“使童豎通王内外之命,給小事者,以其無與為禮,出入便疾也。”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二五:“童豎,寺人未冠者之名也。”
(2).小孩。 晉 張載 《七哀詩》之一:“蒙蘢荊棘生,蹊逕登童豎。” 唐 劉知幾 《史通·言語》:“至如《鶉賁》、《鸜鵒》,童豎之謡也。”
“童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未成年的宦官
指古代宮廷中未成年的男性侍從,主要負責傳遞内外命令或處理瑣事。此釋義源于《周禮·天官·内豎》的注釋,漢代鄭玄提到:“使童豎通王内外之命,給小事者,以其無與為禮,出入便疾也。”唐代玄應也在《一切經音義》中補充:“童豎,寺人未冠者之名也。”
小孩
泛指未成年的孩童,例如晉代張載《七哀詩》中“蒙茏荊棘生,蹊迳登童豎”,唐代劉知幾《史通·言語》中也以“童豎”代指兒童。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研究古代社會文化的文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七哀詩》等原典,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來源)、查字典(來源)。
童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童和豎。下面将對童豎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童豎的左邊是竹部,右邊是豎部。童的拆分部首是立,豎的拆分部首是竹。童總共有9畫,豎總共有6畫。
童豎是古代的一個漢字,起初的寫法是童縗,後來演變為現在的童豎。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童在古時候的寫法是童,沒有豎部,而是将童部寫成完整的人形,表示一個小孩的形象。
1. 這個小孩文質彬彬,一副童豎的樣子。 2. 看着那個童豎,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的天真無邪。
童豎字可以進行組詞,如:童豎競賽、童豎出場、童豎風采等。
童豎的近義詞可以是孩子、兒童,反義詞可以是成年人、長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