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草木繁茂。 唐 韋應物 《遊琅琊山寺》詩:“青冥臺砌寒,緑縟草木香。” 宋 歐陽修 《秋聲賦》:“豐草緑縟而争茂,佳木蔥蘢而可悅。”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院中花木翳如,莓苔緑縟。”
“緑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繪草木繁茂、郁郁蔥蔥的自然景象。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緑缛”讀作lǜ rù,是形容詞,字面指草木茂密、綠意濃密的狀态,常用來形容山林、花園等自然環境中植物生長旺盛的景象,傳遞生機勃勃的意境。
在古典文學中,“緑缛”常被用來渲染自然之美。例如:
“緑缛”多用于描寫自然風光,尤其適合:
“缛”本義為繁密的彩飾,引申為“繁複、茂密”,因此“緑缛”不僅指顔色鮮綠,更強調草木的密集與生機。需注意與“繁文缛節”等含“缛”的詞語區分,後者側重繁瑣的禮儀,與自然景象無關。
緑缛(lù)是一個古代漢字,它指的是華美的衣服或簾幕。這種衣服或簾幕主要采用綠色的絲綢制成,因此得名。在古代,緑缛是富貴和高貴的象征,往往是帝王和貴族所穿。
緑缛的部首是糸(纟),表示與線相關的事物。它一共有17個筆畫。
緑缛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字典中,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合字。其中,“緑”是用來表示綠色的絲綢,而“缛”則表示華美的衣服。在繁體字中,緑缛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緑缛的寫法有所不同。以魏碑為例,緑字的寫法為“綠”,缛字的寫法為“辱目”。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他身穿一襲華麗的緑缛,顯得格外威嚴。
2. 宮中挂着一幅緑缛簾幕,給整個空間增添了一份甯靜與華貴。
1. 緑缛衣:指的是華美的綠色絲綢衣服。
2. 緑缛簾:指的是用綠色絲綢制作的華麗簾幕。
3. 緑缛風:比喻盛行繁榮的局面。
緑缛的近義詞是綺羅,也表示華美的衣服或簾幕。而緑缛的反義詞則沒有一個固定的對應詞,可以視具體語境而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