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遁名的意思、遁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遁名的解釋

猶言隱姓埋名。《藝文類聚》卷五七引 三國 魏 劉邵 《七華》:“ 玄休先生 ,棄世遁名。”《梁書·文學傳下·謝幾卿》:“遁名屠肆,發迹關市,其人緬邈,餘流可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遁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主動避開名譽或聲望,隱姓埋名以隱藏身份或才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由“遁”(逃避、隱藏)和“名”(名聲、身份)組成,字面意為“逃避名聲”,引申為不願顯露個人才能或身份,強調低調避世的态度。

  2. 出處與文獻引用

    • 最早可追溯至《左傳·僖公十二年》中的“子遁名乎?”(你隱瞞了名字嗎?)。
    • 三國時期劉邵在《七華》中提及“玄休先生,棄世遁名”,描述隱士遠離世俗的行為。
    • 《梁書·文學傳》中“遁名屠肆”一句,進一步體現隱姓埋名于市井的用法。
  3.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形容隱士、賢者主動避開世俗名利,或表達對張揚行為的否定。例如:“他功成身退,遁名江湖,不再過問世事。”

補充說明:
“遁”字本身有逃避、隱藏之意(如“遁迹”“逃遁”),與“名”結合後更凸顯對名譽的疏離态度。這一概念在古代文人中常見,反映了道家“無為”“隱逸”思想的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名

「遁名」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作為動詞使用,也可用作名詞。作為動詞時,指隱藏************或個人信息。作為名詞時,指用于隱去真實姓名的代稱。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遁名」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口」,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

來源

「遁名」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如《紅樓夢》、《水浒傳》等。它源于中國古代社會中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保持低調和謙遜。

繁體

「遁名」的繁體字為「遁名」,字形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遁名」沒有太大變化。它的形式和現代漢字書寫大緻相同,隻是筆畫的順序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決定遁名,不再參與那場争議。

2. 她成功地遁名了,至今沒有人知道她的************。

組詞

遁名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如下詞語:

1. 遁名隱姓(隱藏************)

2. 遁名匿迹(隱藏蹤迹)

3. 遁名逃離(以匿名的方式逃離)

近義詞

與「遁名」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隱姓埋名

2. 匿名

反義詞

與「遁名」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露名

2. 公開身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