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詞。言居于親戚之末。 南朝 梁 王僧孺 《為蕭監利求入學啟》:“敢因莩末,有志庠鈞;為山資於一簣,學海漸其微流。”參見“ 葭莩 ”。
“莩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莩”本義為蘆葦稈中的白色薄膜(《說文解字》注“莩,蘆之中白也”),引申指細微、脆弱之物;“末”指末端、末梢,合稱“莩末”多用于比喻事物的細微部分或次要地位。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以“葭莩之末”的複合形式出現,如《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載“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顔師古注“葭莩,喻輕薄而附着也”,此處借蘆葦薄膜的易碎性暗喻人際關系的薄弱。另有《昭明文選》收錄的《與陳伯之書》中“朱鲔涉血于友于,張繡剚刃于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李善注引“葭莩之末”形容表面關聯的脆弱性。
在詞性應用上,“莩末”屬名詞性偏正結構,多作賓語或定語,如“處莩末之位”形容身處邊緣地位,“莩末之親”指疏遠的親屬關系。該詞與“葭莩”“毫末”等詞存在語義關聯,但更強調依附物的脆弱本質,與“磐石之固”形成反義對比。
需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中該詞已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古代文獻或詩詞鑒賞領域。其核心意象仍保留在“如履薄冰”“危如累卵”等成語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細微事物蘊含重大哲理的認知方式。
“莩末”是一個古代漢語謙辭,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詞義解析
文獻例證
南朝梁代王僧孺在《為蕭監利求入學啟》中寫道:“敢因莩末,有志庠鈞”,此處以“莩末”自謙,表明希望以微末之身獲得入學機會。
關聯詞彙
與“葭莩”相關(葭莩本指蘆葦中的薄膜,後比喻疏遠的親戚),但“莩末”更強調謙卑的末端地位。
現代使用
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曆史語境中。使用時需注意其謙辭屬性及正式場合的適用性。
迸火筆錔常局朾蟻掣驗吃白眼籌饟慈蔭錯落參差丹阙道器東遷鬥紛轭束方山子蕃殖幹屍革審公壤貴赤禾乃鶴騎和時合轍佳士孑遺禁斥鯨吞虎噬今朝進胙糠糟客單快心遂意藍绶老更連州比縣聊備一格龍漦龍華三會能始蟠龍霹靂砧疲冗抔飲淺末煔煔遷渝窮辟柔厚陝洛唼舌神訣爽失寺丞磃氏館廋疏隋祭屋場遐跂析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