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unfamiliar with the place and the people] 初來乍到,對當地風俗人情、地理環境等很陌生
卑職到此不久,人地生疏,正要合大人讨人呢!——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魯迅 《三閑集·我和<語絲>的始終》:“到得 廈門 ,我投稿就很少了。一者因為相離已遠……二者因為人地生疏。” 楊朔 《百花山》:“這麼大一座城市,人地生疏,又不明白敵情,要能有個向導多好!”
“人地生疏”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初到某地時對當地環境和人際關系感到陌生,常用于描述因缺乏熟悉感而産生的不適應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典故來源:
最早見于清代李寶嘉《官場現形記》:“門生這一到省,人地生疏,未必登時就有差委。”
魯迅在《僞自由書·前記》中也曾引用此詞,描述編輯初到新職的處境()。
語法功能:
多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官場現形記》等文獻原文。
《人地生疏》是一個成語,形容人與地方陌生、不熟悉的情況。通常指一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工作,需要適應新的環境和人際關系。
《人地生疏》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地”、“生”和“疏”,其中“人”是左右結構,筆畫為兩畫;“地”是左右結構,筆畫為三畫;“生”是左右結構,筆畫為五畫;“疏”是疒部的字,筆畫為五畫。
《人地生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公冶長》篇。原文是:“人地生疏,而好禮乎?”意思是人與地方生疏了,還懂得什麼是好的禮儀呢?後來逐漸演化為一個成語,表示對于陌生的環境和人際關系的不熟悉。
《人地生疏》的繁體字為「人地生疎」。
在古時候,「疏」的疒部寫作「疌」,與現在稍有不同。其他字沒有明顯的變化。
他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感到人地生疏,有些不適應。
陌生、環境、人際關系、不熟悉。
生疏、生疏不堪。
熟悉、親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