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土氣和順。謂氣候暖和之時。《管子·幼官》:“五和時節,君服黃色,味甘味,聽宮聲,治和氣。” 尹知章 注:“土生數五,土氣和,則君順時節而布政。”
(2).政治和諧的五種表現。《逸周書·大武》:“政有四戚五和……五和,一有天無惡,二有人無郄、三同好相同,四同惡相助,五遠宅不薄。”
(3).謂五味調和。 宋 黃庭堅 《和邢惇夫秋懷》詩之三:“七均師無聲,五和常主淡。” 任淵 注引《淮南子》曰:“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和焉。”
“五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分析:
指土氣和順、氣候暖時節,出自《管子·幼官》:“五和時節,君服黃色,味甘味,聽宮聲,治和氣。”此處強調自然氣候的和諧,古人認為此時是君主順應天時、施行仁政的時期。
特指五種政治和諧的表現,源自《逸周書·大武》:“五和,一有天無惡,二有人無郄,三同好相同,四同惡相助,五遠宅不薄。”這五條原則涉及天命、人際關系、共同目标、協作精神及外交策略,體現了古代政治哲學中的和諧治理理念。
在傳統文化中,五和也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的平衡與協調。這種解釋将自然元素與宇宙運行規律結合,認為五行和諧是萬物有序發展的基礎。
注:以上解釋綜合多來源提煉,若需完整古籍原文或學術研究,可查閱《管子》《逸周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五和》是指五個和諧的意思。在中文中,和諧是指事物之間協調一緻,相互配合,平衡和統一的狀态。
《五和》的拆分部首是五和,分别是:五(wǔ)的部首是四點水(氵),和(hé)的部首是口(口)。因此,《五和》的總部首是五和。
《五和》總共包含9個筆畫。
《五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提倡人際關系的和諧,強調道德倫理,推崇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
在繁體字中,《五和》的寫法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五和》這個詞的寫法并無特殊。
1. 五和的家庭關系使他們的生活幸福美滿。
2. 我們努力追求五和的社會環境。
五彩斑斓、五代十國、和諧共處、和平相處、和衷共濟
近義詞:和諧、和平、共融、統一
反義詞:不和、不平衡、不協調、沖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