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老人與幼兒。《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耄與悼,雖有罪不加刑焉。” 鄭玄 注:“愛幼而尊老。”《三國志·吳志·孫策傳》“ 策 陰欲襲 許 ,迎 漢帝 ”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喜 《志林》:“ 順帝 至 建安 中,五六十歲, 于吉 是時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禮不加刑。”
"耄悼"是漢語中表示年齡兩極的特殊稱謂詞,其核心語義指代老年與幼年兩個年齡段的群體。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的權威釋義,"耄"特指八九十歲的高齡老人,源自《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悼"則指未成年的幼童,典出《禮記·曲禮上》"七年曰悼"。二字并列構成"耄悼"這一複合詞,形成對年齡譜系兩端的概括性指稱,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特殊年齡群體的禮遇政策,如《漢書·刑法志》所載"三赦之法:幼弱、老旄、蠢愚"即包含此類群體保護思想。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該詞雖屬書面雅言,但仍在文化遺産保護、傳統禮儀研究等領域保持學術價值。其構詞法體現漢語"反義聯合"的造詞特點,與"老幼""長幼"等詞形成語義場關聯。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特别指出,"耄悼"在古代法典中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如《唐律疏議》明确規定對"耄悼之人"減免刑罰的具體條款,成為中華法系人道主義精神的重要見證。
“耄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ào dào,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指代對象
由“耄”和“悼”組合而成,分别指代老人與幼兒。
古代法律背景
古代對這兩類人給予特殊寬待,如《禮記》提到“耄與悼,雖有罪不加刑焉”,即不輕易施以刑罰,體現“尊老愛幼”的傳統倫理。
“耄悼”是古代對高齡老人和幼童的合稱,反映傳統社會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觀念。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禮記》原文及《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罷露寶産鼈拗陛下抄寫刺舌倒着釘鞵兜鈴二亥二斤半扼殺反比膏腴貴遊更初虼蚤性工奇诟戲谷粟鼓湍和寳壞微藿囊降筆講堂簡靜郊闉傑牙進貢竫人晉帖機省骥子俊味課式枯竹蝲姑吏法逆亂溺沒弄花秾逸撇脫披鱗欺變宂急弱水之隔盛極一時繩正神孫受到收訖庶妾淑慎蘇門四學士天隨帖頭同甲巍峙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