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桐木刻成的魚形祭品。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求雨》:“為四通之壇於邑西門之外,方九尺,植白繒九,其神 太昊 。祭之以桐木魚九。”
桐木魚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材質、形制、功能及文化象征等角度展開。
基本釋義
“桐木魚”指以桐木雕刻而成的魚形器具。桐木因質地輕軟、不易開裂,常用于制作樂器或宗教法器。魚形設計源自中國傳統木魚,後者為佛教、道教儀式中常見的打擊樂器,用于調節誦經節奏。結合材質與形态,“桐木魚”特指桐木材質的魚形法器或工藝品。
曆史淵源
據《佛學大辭典》記載,木魚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初期為“直魚”造型,後演變為圓腹空心樣式。桐木因其聲學特性,成為制作木魚的主流材料。宋代文獻《夢溪筆談》中提及“桐魚”用于寺廟儀軌,印證其宗教功能。
文化象征
在佛教文化中,“魚”象征警覺與精進,因魚目晝夜不閉,寓意修行者應勤勉不懈。道教則賦予木魚“叩問天道”的隱喻,桐木的天然紋理被解讀為“天地之象”。民間亦有“擊魚祈福”的習俗,桐木魚成為連接世俗與信仰的媒介。
制作工藝
傳統桐木魚需經選材、陰幹、鑿坯、精雕、打磨、上漆六道工序。據《中國工藝美術史》描述,優質桐木魚需選用樹齡20年以上的泡桐,紋理順直且無疤結,成品音色清越悠長。現代非遺技藝中,福建福鼎、浙江東陽等地仍保留這一傳統工藝。
現代應用
除宗教場合外,桐木魚作為文化符號出現在文學創作(如汪曾祺《受戒》中提及)、音樂表演(民族打擊樂改良樂器)及文創産品領域,其形制演變反映着傳統器具的當代適應性。
“桐木魚”是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一種特殊器物,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桐木魚是以桐木雕刻而成的魚形祭品,主要用于祭祀活動。其名稱來源于材質(桐木)與形态(魚形)的結合。
部分文獻提到“桐魚”一詞可能衍生出其他含義(需與“桐木魚”區分):
主要記載見于:
如需進一步了解祭祀儀式的完整流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原文。
備忘錄編選蠙珠出家兒出降大母指稻尾大庖遞手貨鳳彩乖悖黑面郞黃胖摏年糕撝叱家公家祭角錢機不旋踵羁雌精力充沛金壇居不重茵濬文居屬喟焉老版樂而不厭流例淪谪敏達納徵排扺蟠蟉抛球樂千裡迢迢輕心窮迹去官逡逡塞下曲萐脯壽眉菽水承歡署職酸梅湯速辜炭場湯熨鐵漢體規畫圓銅馬湍駃托理外說位勢維系五政相對原子質量夏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