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排扺的意思、排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排扺的解釋

排擠攻擊。《後漢書·桓譚傳》:“﹝ 桓譚 ﹞性嗜倡樂,簡易不修威儀,而憙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扺。” 李賢 注:“扺,擊也。音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排扺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排”與“扺”二字組合而成,需分釋其義後綜合理解:

  1. 字義分釋

    • 排:本義為推擠、排除,引申為排斥、抗拒。如《說文解字》釋:“排,擠也。”
    • 扺:同“抵”,意為抵觸、頂撞,含對抗之意。《說文解字》注:“扺,側擊也。”段玉裁補充:“今用為抵觸字。”
  2. 複合詞義

    “排扺”指排斥抵觸、激烈對抗的行為,強調主動的沖突或否定态度。多見于批判性語境,如:

    漢·王充《論衡·案書》:“兩刃相割,利鈍乃知;二論相訂,是非乃見。是故韓非之《四難》,桓寬之《鹽鐵》,君山《新論》之類也,世人或疑,說不膠固,稽合于古,彼乖而争,苟為兇禍,排扺之術也。”

    此處指學說間的激烈辯駁與排斥。

  3. 權威詞典佐證

    • 《漢語大詞典》收錄“排扺”,釋義為:“排擠抵觸。”例引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評論文風:“好名之人,則務揣人情之所向,不必出于衷之誠然也。且好名者,必趨一時之風尚也……風尚循環,如春蘭秋菊之互相排扺而不相下耳。”
    • 《辭源》(修訂本)釋“扺”時提及“排扺”為“排斥”義,引《後漢書·桓譚傳》注:“(譚)上書陳事,多排扺俗儒。”
  4. 現代轉義與用例

    現代漢語中,“排扺”因古雅罕用,但可引申為對異見的強烈否定。如學術讨論中“排扺陳說”指徹底推翻舊論,文學批評中“排扺虛浮文風”意為批判矯飾文風。其語義強度高于一般“反對”,隱含對抗性。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排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排扺(pái zhǐ)指排擠攻擊的行為。例如《後漢書·桓譚傳》記載:“性嗜倡樂,簡易不修威儀,而憙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扺。” 李賢注釋為“扺,擊也”,進一步說明其“排斥抵制”的含義。

二、相關辨析

  1. 與“排揎”的區别
    需注意“排扺”與“排揎”(pái xuān)的區别:後者意為責備、諷刺挖苦,如“别再排揎他們了”,兩者字形、讀音均不同,不可混淆。

  2. 現代使用
    該詞多見于古籍,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且部分網絡釋義可能存在混淆或錯誤。

三、來源說明

以上釋義綜合了古籍文獻及網絡解釋,但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

拜既百重笨車贲寵本官璧人朝冠巢澗趁課窗楞傳信催命鬼榱提悼恨倒賠大群抵閡地腳抵賴低情曲意東阙酘酒臑鼈鋒铩峯穎高樂耇長沽矯好惡不同黑門簡率街譚巷議寖少舊派吉宅戟枝劇骖抅繩萊蕪淋踢馬鬣墳蠓蠛冥真民窮財匮拈周試晬漚泡潛移默化怯防勇戰碛鹵輕蹻情塗日華日兄上梁文聲論突蕩往歲五卅運動峽谷消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