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悖逆不馴。《北史·僭僞附庸傳·沮渠牧犍》:“帝以 牧犍 雖稱藩緻貢,而内多乖悖,於是親征之。”
(2).違背情理。《明史·席書傳》:“今陛下生於 孝宗 崩後二年,乃不繼 武宗 大統,超越十有六年上考 孝宗 ,天倫大義,固已乖悖。”
“乖悖”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āi bèi,屬于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人或事物的行為、态度叛逆不順從,帶有對抗性。
指行為或言論不符合倫理、邏輯或常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例句或具體語境,可參考《北史》《明史》等文獻原文。
乖悖(guāi bèi)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行為反常、不合常規或不符合道理。該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丷”是丫字旁,右邊的“心”是心字旁。乖字共有五畫,悖字共有十畫。
乖悖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的古代寫法也有所不同。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乖悖有時是分開寫的,也有時是合寫的。例如,根據李善注《史記索隱》記載,古代在漢宣帝時期(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乖悖曾被拆分寫作“夬悖”(guài bèi),并且作為名詞使用,意為“訓誨法令”。
至于繁體字方面,“乖”沒有明确的繁體形式,通常仍然保留着簡體字的寫法。而“悖”在繁體字中寫作“悖”。
以下是一些使用乖悖的句子例子: 1. 他的行為乖悖,讓人摸不着頭腦。 2. 這個觀點與事實相悖,缺乏根據。 3. 她的舉止乖悖,不像一個貴族的子女。 4. 學校對于學生的違紀行為零容忍,不允許出現絲毫乖悖。
乖悖可以進行組詞,例如: 1. 乖戾(guāi lì):形容性情古怪、反常。 2. 乖僻(guāi pì):形容思想或行為古怪、與衆不同。
與乖悖意思相近的詞彙有“離經叛道”、“迥然不同”等等,而相反的詞彙則有“合規”、“合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