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的意思、塞下曲的詳細解釋
塞下曲的解釋
組詩名。唐代盧綸作。共六首,分寫将軍發令、出獵,率兵追敵、破敵,以及凱旋慶功等邊塞軍旅場景,風格雄壯豪健。其中第二首寫将軍夜獵,射箭沒石;第三首寫追擊敵軍,雪滿弓刀,尤為後人傳誦。
詞語分解
- 塞的解釋 塞 ā 堵,填滿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規。 堵住器物口的東西:活塞。塞子。 塞 à 邊界上險要地方:要塞。關塞。塞外。邊塞。塞翁失馬。 塞 è 義同(一)①,用于若幹書面語詞:閉塞。阻塞。搪塞。
網絡擴展解釋
《塞下曲》是唐代樂府詩題,屬于邊塞詩的重要題材之一。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其含義及相關信息:
一、詞義解析
- “塞下”的指代
“塞”指邊塞或軍事要塞,“塞下”即邊塞之内(與“塞外”相對),表示邊疆防禦區域。
- “曲”的文學屬性
原為漢代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唐代發展為描寫邊塞戰争、将士生活的詩歌體裁。
二、主題與内容
- 核心主題:多表現戍邊将士的英勇、戰争的艱苦及邊塞風光。例如盧綸筆下“大雪滿弓刀”展現追擊敵軍的壯烈場景,王昌齡“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則描繪邊塞環境的嚴酷。
- 典型意象:常出現“雁”“雪”“弓刀”“單于”等元素,如“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通過夜色與敵軍潰逃的對比,渲染緊張氛圍。
三、代表作品與詩人
- 盧綸組詩:共六首,最著名的兩首為:
(1)“林暗草驚風,将軍夜引弓”(描寫李廣射石典故);
(2)“欲将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展現雪夜追擊的豪邁)。
- 其他詩人:王昌齡、李益等均有同名作品,如李益“仍留一箭射天山”借典故表達戍邊決心。
四、與其他邊塞詩的區别
與《塞上曲》相比,《塞下曲》更側重描寫邊塞内部的軍事活動(如防禦、追擊),而《塞上曲》多表現塞外征戰的遼闊場景。
擴展閱讀:若需了解具體詩句的逐句解析,可參考盧綸《塞下曲·其三》的注釋與賞析(如、6、12)。
網絡擴展解釋二
《塞下曲》這個詞的意思
《塞下曲》是指描述塞外邊疆地區的歌曲。這個詞經常與《塞上曲》相對應,前者指的是北方的邊疆地區,後者指的是南方的邊疆地區。
《塞下曲》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塞下曲》的拆分部首是“土”和“曲”,其中“土”部表示與土地相關的事物,“曲”部表示歌曲、樂曲。
《塞下曲》的總筆畫數為10。
《塞下曲》的來源
《塞下曲》原指邊塞地區歌聲悠揚的曲調。由于古代中國的疆域邊界多處于北方的沙漠、戈壁和山脈之間,塞外地區的生活環境十分嚴酷。這些地區的居民騎馬征戰,面對草原的遼闊和沙漠的荒涼,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歌曲藝術,即《塞下曲》。
《塞下曲》的繁體
《塞下曲》的繁體寫法為「塞下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塞下曲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的變化包括部首的呈現形式以及一些字形的小幅度調整。然而,整體意義和詞語用法沒有發生變化。
《塞下曲》的例句
1. 在古代的邊塞地區,人們常常通過《塞下曲》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2. 樂曲《塞下曲》通過動聽的旋律讓人們感受到邊疆地區的豪情壯志。
與《塞下曲》相關的組詞
1. 塞外:指邊境以外的地方。
2. 塞北:指北方邊境地區。
3. 邊疆:指國家的邊陲地帶。
4. 曲調:指歌曲或音樂的調子。
5. 悠揚:指音樂或聲音旋律優美、動聽。
與《塞下曲》相關的近義詞
1. 邊塞之曲
2. 邊疆曲調
與《塞下曲》相關的反義詞
1. 塞上曲
2. 内地之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