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揮用的旗子。《吳子·應變》:“凡戰之法,晝以旌旗旛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旛,一本作“ 幡 ”。
“旛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軍事或禮儀場景。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指揮用的旗子,常用于軍隊或儀仗隊中傳遞指令()。拼音為fān huī()。
字形與結構分析
用法與語境
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例如:“旛麾南指,三軍齊發”,描述通過旗語指揮軍隊行動的場景。與“旌麾”(jīng huī)含義相近,後者也指帥旗或借指軍隊()。
相關詞彙辨析
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旛麾”,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辭源》等工具書。
《旛麾》的拆分部首是“方”和“麻”,其中“方”是指革命的象形字,象征旗幟;“麻”則是特指麻布。此外,《旛麾》共有13個筆畫。
《旛麾》一詞最早出現于《爾雅》一書中,屬于古代文言描述性詞彙的一部分。
繁體字“旛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人們使用繁複的筆劃來書寫漢字。然而,在古時候,漢字寫作《旛麾》的字形與現代漢字的寫法沒有太大差異。
1. 将軍揮舞着手中的旛麾,帶領士兵奮勇殺敵。
2. 戰場上,火紅的旛麾飄揚,展示着英勇的氣概。
旛麾杆、旛麾布、旛麾舞、旛麾手
旌旗、旗幟、旗幡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