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童稂的意思、童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童稂的解釋

亦作“ 童蓈 ”。形似禾苗而不結實的一種野草。《國語·魯語上》“馬餼不過稂莠” 三國 吳 韋昭 注:“稂,童稂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童稂”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合成詞,需從語素拆分角度解析其含義。其中“童”本義指未成年的孩童,《說文解字》釋為“男有罪曰奴,女曰妾,皆從童”,後引申出“未成熟、初始”之意;“稂”特指禾本科中的害草,《詩經·曹風·下泉》有“浸彼苞稂”的記載,毛傳注“稂,童粱”,指妨礙農作物生長的雜草。二者組合構成偏正結構,字面可理解為“幼小的稗草”,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比喻初生但有害的事物。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标注為古語詞,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根據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統計,近二十年公開出版物中僅出現3例,均出現在仿古語境中。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方言區存在将“童稂”與“童蒙”混用的情況,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記錄,這種用法屬于地域性誤用。

參考資料:

漢典“童”字釋義 http://www.zdic.net/z/1a/js/7AE5.htm

國學大師《詩經》注譯本 http://www.guoxuedashi.com/shici/shijing/

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http://ccl.pku.edu.cn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數據庫 http://lingua.moe.edu.cn

網絡擴展解釋

“童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童稂”指形似禾苗但無法結實的野草,常被視為田間雜草。該詞也寫作“童蓈”,屬于異體字形式。

二、詞源與文獻引證

  1. 最早出處:三國時期韋昭在注釋《國語·魯語上》“馬餼不過稂莠”時提到:“稂,童稂也。”
  2. 構詞解析:
    • “童”:古漢語中可表“未長成”(如“童牛”)或“秃”(如“童山”),此處引申為“無實際用途”。
    • “稂”:指狗尾草類雜草,《說文解字》注為“禾粟之穗生而不成者”。

三、相關擴展

該詞在古代農書或訓诂文獻中出現,多用于描述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有害植物。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方言。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國語》韋昭注本或《說文解字》相關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暴彊不噮猜虞春享倒鳳颠鸾店錢鬥糧返吟複吟非子鋒線宮靴冠蓋雲集鳏魚果爾含弘弘願環保局黃芽菜穢瑣家報佳耦解舍桀纣譏弄金柈決隙空性揆撫惏刻梁山泊靈照劘砺木船目光木茹嬭嬭女順排媢抛毬樂噴燈噴雪辟塵披顔窮促染工仁人三妻四妾三阙塞耳食糟爽心悅目水田衣死生榮辱韬情特工蜩翼鐵腕人物推卸網漏吞舟下馬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