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即真如。謂悟入空觀所顯示的真實的本體。 唐 皎然 《答俞校書冬夜》詩:“詩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靜。”
“空性”是佛教哲學的核心概念,具有多層含義。以下是綜合不同視角的解釋:
空性(梵文:Śūnyatā)指一切現象無獨立自性的本質屬性,即事物并非固有存在,而是因緣和合的暫時顯現。
緣起性空
萬物由因緣(條件)聚合而生,無獨立不變的實體。例如:
非虛無亦非實有
空性并非“虛空”或“不存在”,而是無法被固定定義的本質。如“色即是空”指現象(色)的本質是空性,但現象本身仍以能量流動的形式顯現()。
本質與現象的關系
空性是萬物的本質(如佛性、真如),而現象是空性的顯化。正如英文翻譯“Pure awareness”(純然覺知),空性既是未顯化的本源,也是覺知狀态()。
空性既是否定固有實存的哲學概念(無自性),也是肯定本質真實的修行目标(覺知本源)。其核心可概括為:
$$
text{現象} rightarrow text{緣起依存} quad text{空性} rightarrow text{本質真實}
$$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佛教經典《心經》或權威釋義(來源:)。
《空性》是一個哲學和宗教概念,通常用來描述事物存在的本質和狀态。它在佛教和道教中被廣泛使用,指的是事物的虛空、無限、無形以及無常的本質。
《空性》的拆分部首是「穴」和「心」。其中,「穴」是指事物的空洞,而「心」表示事物的本質或靈魂。這個詞一共有8畫。
《空性》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如《大般涅槃經》等。後來逐漸被道教引入,并成為了宗教和哲學讨論中的重要概念。
《空性》的繁體字形為「空性」,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空性」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唯一可能有所不同的是字形的書寫風格可能有輕微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空性》的例句:
與《空性》相關的組詞有:
與《空性》的近義詞包括:虛無、無常、無限。
與《空性》的反義詞包括:實在、有形、恒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