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窘迫;困厄。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紹興五年二月》:“ 吳錫 至 郴 襲賊,入 韶州 , 朱廣 、 鄧晏 等頗見窮促。”《明史·朱由榔傳》:“ 可望 迎 由榔 入 安隆所 ,改曰 安龍府 。久之,日益窮促。” 郭沫若 《文藝論集·<西廂記>藝術上的批判與其作者的性格》:“文學是反抗精神的象征,是生命窮促時叫出來的一種革命。”
“窮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核心意義:
指因貧困而陷入困頓、急迫的境地,既包含物質匮乏,也隱含精神或環境上的壓迫感。例如《明史》中描述南明永曆帝“日益窮促”,即體現其政權衰微、生存艱難的境況。
字義分解:
曆史文獻:
宋代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提到“頗見窮促”,描述軍事行動中敵軍的困窘狀态。
郭沫若在文藝評論中,将“窮促”與文學創作中的反抗精神關聯,稱其為“生命窮促時叫出的一種革命”。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境,描述經濟、生活或局勢的艱難,如“家庭窮促,難以維持生計”。
該詞屬于書面語,日常口語中使用較少。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明史》等文獻。
“窮促”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表示處于貧窮或困乏的狀态,形容缺乏或不充裕。下面将針對窮促進行詳細解析。
窮促 [qióng cù],窮指貧窮、困乏,促指緊迫、急迫。合在一起,表示經濟狀況貧困、現實狀況緊迫的意思。
窮促的拆分部首是“穴”和“人”,它們分别位于字的左右兩邊。
窮的筆畫數為7,分别是:“穴”(3畫)和“穴”(4畫)。
促的筆畫數為9,分别是:“人”(2畫)和“人”(2畫)以及“丿”(5畫)。
窮促二字都屬于簡體中文,沒有繁體字形。
在古代,寫窮的方式常采用象形字,形狀與如今稍有差别。而寫促的方式相對比較接近現代寫法。
1. 他家境貧困,生活十分窮促。
2. 收入不穩定,使他的生活一直處于窮促的狀态。
窮急、困促、窮苦、窘促、窮困等。
拮據、貧困、缺乏、窘迫。
富裕、寬裕、豐富、充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