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生榮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該成語指代人生中四個關鍵命題:死亡、生存、榮耀、恥辱,概括了人在世間可能經曆的重大境遇或價值觀判斷。它常被用于表達對人生境遇的豁達态度或強調統一觀念的重要性,例如《呂氏春秋·論威》中提到“死生榮辱之道一,則三軍之士可使一心矣”,即通過統一這些觀念來凝聚軍心。
需注意與“生死榮辱”的區别:後者雖含義相近,但詞序不同且更側重“生存與死亡”的對比,而“死生榮辱”更突出“死亡”置于首位的語感差異。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延伸含義,可參考《呂氏春秋》《隋唐演義》等原著。
《死生榮辱》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面對生死時候對榮譽和恥辱的态度。具體指一個人在面臨生死關頭時,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無論成功與否都能坦然接受,因而在人們心目中赢得尊敬和榮耀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死:部首是歹,總筆畫數為四。
- 生:部首是生,總筆畫數為五。
- 榮:部首是艹,總筆畫數為九。
- 辱:部首是辰,總筆畫數為十一。
來源:
《死生榮辱》這個詞的來源目前可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左傳·宣公十年》中的一段話:“為國家之死,裂地而葬;為國家之生,裂地而立;為國家之榮,裂地而名;為國家之辱,裂地以去。”這段話用裂地來形容人們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度,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經過演變,人們将這句話中的四個動作,與人們對生死和榮辱的态度聯繫在一起,形成了現今常用的《死生榮辱》成語。
繁體寫法:死生榮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死字是由“氵”和“歹”兩個部分組成,而生字則是由“牛”和“生”兩個部分組成。榮字以“艹”為部首,表示與植物有關;而辱字的部首是“辰”,表示與時間或行動相關。
例句:
他在保衛祖國的戰鬥中英勇犧牲,真正展現了對死生榮辱的大無畏精神。
組詞:生死相隨、生死攸關、生榮死蔽、榮辱與共、榮歸于陶翰。
近義詞:
- 直面死亡榮辱
- 生死與共
- 死守榮譽
反義詞:
- 逃避死生榮辱
- 舍生取義
- 榮辱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