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童蓈 ”。形似禾苗而不结实的一种野草。《国语·鲁语上》“马餼不过稂莠” 三国 吴 韦昭 注:“稂,童稂也。”
“童稂”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合成词,需从语素拆分角度解析其含义。其中“童”本义指未成年的孩童,《说文解字》释为“男有罪曰奴,女曰妾,皆从童”,后引申出“未成熟、初始”之意;“稂”特指禾本科中的害草,《诗经·曹风·下泉》有“浸彼苞稂”的记载,毛传注“稂,童粱”,指妨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二者组合构成偏正结构,字面可理解为“幼小的稗草”,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比喻初生但有害的事物。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标注为古语词,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根据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统计,近二十年公开出版物中仅出现3例,均出现在仿古语境中。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方言区存在将“童稂”与“童蒙”混用的情况,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记录,这种用法属于地域性误用。
参考资料:
汉典“童”字释义 http://www.zdic.net/z/1a/js/7AE5.htm
国学大师《诗经》注译本 http://www.guoxuedashi.com/shici/shijing/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http://ccl.pku.edu.cn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数据库 http://lingua.moe.edu.cn
“童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童稂”指形似禾苗但无法结实的野草,常被视为田间杂草。该词也写作“童蓈”,属于异体字形式。
该词在古代农书或训诂文献中出现,多用于描述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有害植物。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方言。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国语》韦昭注本或《说文解字》相关注解。
爱日白米毕露宾饮不抵事采求参审蚕芽阐拓乘楂敕条倅介典卖雕虎低垂对越非德风行雨散古佛果霜华容回翼回邅火球夹路俭色鉴知禁春局察厥证军卒恳笃两税户六参官龙图漭沧曼根南柯太守青伤钦召琼函弃养入画润泽钑镂三门干部沙暴山包海容上讳下讳汤汤荡荡圣训审释神缘审酌寿坎帖敕亭堠腯鸡乡山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