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probate] 譏評,辱罵
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诟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猶诟病。《莊子·人間世》:“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 明 歸有光 《與沉敬甫書》之十一:“來文無可改,但勿示人,恐為不知者詬厲,且大洩其天機也。” 黃遠庸 《大小零星雜記》:“詬厲巖廊之上,咀呪廟堂之間。”
诟厲(gòu l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批評、指責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為嚴厲責備、激烈指責。以下從詞源、釋義及用法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本義溯源
本義為“恥辱”,引申為“辱罵”。《說文解字》釋為“謑诟,恥也”,段玉裁注:“诟者,詈辱也。”
原指“磨刀石”,後引申為“嚴厲、猛烈”。《廣雅·釋诂》載:“厲,惡也”,含“嚴苛”之意。
二字組合後,“诟厲”強調以嚴厲、激烈的方式斥責或批評他人,隱含公開性、尖銳性特征。
現代釋義
《莊子·人間世》:
“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遊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緻命,此其難者。顔阖将傅衛靈公太子,而問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于無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解析:文中雖未直接使用“诟厲”,但通過蘧伯玉對顔阖的告誡,體現了避免因嚴厲批評(隱含“诟厲”之意)招緻禍患的處世哲學。
《明史·海瑞傳》:
“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帝屢欲召用,執政陰沮之,乃以為南京右都禦史。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有禦史偶陳戲樂,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解析:海瑞以剛直聞名,對官員失職常行“诟厲”之舉,其嚴苛作風令同僚畏懼。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诟厲:猶诟病,指責,辱罵。
引證:清·王夫之《讀通鑒論》:“然則诟厲之,捶笞之,終不可得而化矣。”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11卷)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诟厲:〈書〉嚴厲指責;非議。
例句:他的行為招緻衆人诟厲。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強調指出缺點并加以批評,程度較輕,如“設計缺陷備受诟病”。
側重公開、激烈的斥責,語氣更重,如“政策失誤遭輿論诟厲”。
多用于政論、史評或嚴肅文學,如“這一決策引發學界诟厲”。
描述公衆對公共事件的強烈不滿,如“官員渎職被媒體诟厲”。
用于評價曆史人物或事件,如“秦法嚴苛,後世诟厲”。
“诟厲”作為古漢語複合詞,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涵,其“嚴厲斥責”的核心義在現代漢語中仍具生命力,尤見于書面批評語境。理解其詞源流變與情感強度,有助于精準運用這一詞彙。
“诟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òu lì,其核心含義為指責、辱罵或譏諷。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在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強調對他人的尖銳批判态度,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或文學作品的引用背景,可參考《莊子》或清代文集等文獻。
阿缟螯膠匾打側卓逼駁賓雁不詳測試趁火搶劫斥正厝衷噉咽跌坐斷發豐度俘纍浮爍戆大感今惟昔敢于庚信宮漏構橑貫頂绲淆國寳酣谑嘩嘩護念窘逐空廓口食米靈娲靈轝戾契厲涉路程碑賣放蠻牀埋怨冒功邀賞儚儚門旂南薰鳥伏獸窮僻錯遷逡欠條慊闊清酎上除射人先射馬收殺水窪書架鄋瞞太皞頭球抟心壹志刓印相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