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金瓯的意思、百二金瓯的詳細解釋
百二金瓯的解釋
同“ 百二山河 ”。 甯調元 《壬子感事》詩之三:“五千貂錦張旗鼓,百二金甌資棟梁。”
詞語分解
- 百二的解釋 .以二敵百。一說百的一倍。後以喻山河險固之地。《史記·高祖本紀》:“ 秦 ,形勝之國,帶 河 山之險,縣隔千裡,持戟百萬, 秦 得百二焉。” 裴駰 集解引 蘇林 曰:“得百中之二焉。 秦 地險固,二萬
- 金瓯的解釋 .金的盆、盂之屬。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四:“婦以金甌、麝香囊與婿别,涕泣而分。”《明史·錢龍錫傳》:“帝倣古枚蔔典,貯名金甌,焚香肅拜,以次探之。” 清 黃遵憲 《感事》詩:“金甌親蔔比公卿,
專業解析
"百二金瓯"是一個富有文化底蘊的漢語成語,其含義需從構成它的兩個部分——“百二”與“金瓯”——并結合曆史典故來理解:
-
“百二”的含義
- 此詞典出《史記·高祖本紀》。原文載田肯向漢高祖劉邦分析關中(今陝西一帶)地形之險要時所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裡,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 “百二”的解釋曆來有兩種主流觀點:
- 以二敵百說: 指秦國憑借關中山河之險,隻需兩萬兵力即可抵禦諸侯百萬大軍(“百”泛指極多)。裴骃《史記集解》引蘇林曰:“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
- 百倍于二說: 指秦國百萬兵力可抵得上諸侯國二百萬兵力(“二”指倍數)。《史記索隱》引虞喜雲:“百二者,得百之二。言諸侯持戟百萬,秦地險固,一倍于天下,故雲得百二焉,言倍之也,蓋言秦兵當二百萬也。”
- 無論取哪種解釋,“百二”的核心含義都指向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國力強固。後世常用“百二山河”、“百二關河”等詞形容地勢險要、固若金湯的疆土。
-
“金瓯”的含義
- “瓯”本指古代一種盆盂類器皿。“金瓯”字面意為黃金制成的盆盂。
- 其典故出自《南史·朱異傳》。南朝梁武帝蕭衍曾有言:“我國家猶若金瓯,無一傷缺。”
- 梁武帝以“金瓯”比喻國家疆土完整無缺、政權鞏固統一。從此,“金瓯”便成為象征國家領土完整、政權穩固的經典意象。後世常用“金瓯無缺”來形容國家統一、領土完整。
-
“百二金瓯”的整體含義
- 将“百二”的地勢險固、國力強盛之意與“金瓯”的疆土完整、政權穩固之意相結合,“百二金瓯”這個成語便用來形容:
- 疆土險要而堅固:擁有天然的地理屏障,易守難攻。
- 國家統一而強盛:政權穩固,領土完整無缺,國力強大。
- 它蘊含了對國家山河壯麗、疆域穩固、國力鼎盛的一種高度贊美和期許,帶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和平統一的向往。
“百二金瓯”意指疆土如金鑄之瓯般完整無缺,且地勢險要、固若金湯,國家統一強盛。它融合了地理上的險固優勢與政治上的統一強盛,是中華文化中表達對國家領土完整、政權穩固、國力強大之贊美與祝願的經典成語。
參考來源:
- 《史記·高祖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 記載“百二”典故。
- 《南史·朱異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記載“金瓯”典故。
網絡擴展解釋
“百二金瓯”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ǎi èr jīn ōu,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
詞義解釋
該成語比喻山河險固之地,強調地理形勢的堅固與重要性。與“百二山河”同義,均源自古代對疆土險要的形容。
-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近代詩人甯調元的《壬子感事》詩之三:“五千貂錦張旗鼓,百二金瓯資棟梁。”(詩句中用“金瓯”代指國土的完整與穩固,強調國家的棟梁之才需依托險要地勢守護疆土。)
-
用法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主語或賓語,用于描述山河地勢,如“百二金瓯之地”。
- 語體色彩:屬生僻成語,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帶有褒義色彩。
-
相關擴展
- 近義詞:百二山河、百二關山。
- 結構分析:偏正式結構,前半部分“百二”表數量或程度(“百二”古義指地勢險要,以二敵百),後半部分“金瓯”喻指國土完整。
該成語多用于強調國家疆土的穩固性,常見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甯調元相關作品或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凡達俾夜作晝廁溷蟬子赤膽忠心雠憤叢聚耽欲地精對屬幹勇貴幹顧眄國交汗下鴻案相莊宏維火炕降手兒監規簡在狡獸急火火楖栗即令精于記珠儁遠昆岡甪端淪薄眉尖眼尾悶熱鳴鼓而攻冥目謬以千裡排虛旁稽拼搏評理頗黎破折號祺福全運會驅爵戎丑閏征十月衰怠爍德黍田踏局唐喪天年亭舍通轟頭羊維新香火姻緣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