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農曆一年和一回歸年相比所多馀的時日。《史記·曆書》:“ 黃帝 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以歲之餘為閏,故曰閏餘。”《漢書·律曆志下》:“盈章歲得一,名曰積月,不盈者名曰閏餘。閏餘十二以上,歲有閏。”
(2).指閏月。 唐 劉言史 《奉酬》詩:“閏餘春早景沉沉,禊飲風亭恣賞心。” 宋 張元幹 《水調歌頭·和芗林居士中秋》詞:“閏餘有何好,一歲兩中秋。”
(3).指增添。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行樂》:“計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僅有三年。今欲續之,求為閏餘而不可得矣。”
“閏餘”是一個與曆法相關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釋:
指農曆一年與回歸年(太陽年)的時間差。由于農曆以朔望月(約29.53天)為基準,12個月約354天,比回歸年(約365.24天)少11天左右。這些累積的差額稱為“閏餘”。例如《史記·曆書》提到“正閏餘”,即通過調整閏餘來協調陰陽曆差異。
指代閏月
當閏餘積累到約30天時,需插入一個閏月以平衡季節。如《漢書·律曆志》載:“閏餘十二以上,歲有閏”。進一步說明,古代通過計算冬至與朔望月的餘數(即閏餘)決定是否置閏。
曆法計算中的參數
在古四分術中,閏餘用于推算正月朔日和冬至的具體時刻。例如“大餘”為幹支日序數,“小餘”為當日具體時刻。
在文學或哲學語境中,可引申為“增添”或“額外部分”。如清代李漁《閑情偶寄》用“閏餘”比喻人生中意外的福分。
閏餘既是曆法調整的關鍵概念,也承載了文化層面的延伸意義。如需了解具體曆法計算,可參考《漢書·律曆志》或天文曆法專著。
《閏餘》是指農曆中閏月結束後剩餘的天數。閏月是為了調整農曆與太陽年的差距而插入的一個月份,而閏餘則是指這個插入的閏月結束後,原本該是下一個月份的天數。
《閏餘》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門和艸,其中門是表示“人”的意義,艸是表示“草”的意義。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2。
《閏餘》這個詞的來源很早,最早可追溯到《爾雅·釋天》一書中。由于中國曆法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曆中會不定期地插入一個閏月來調整和跟上陽曆的節氣。因此,人們把閏餘定義為插入閏月後最後一個閏月之後的時間。
在繁體字中,《閏餘》保持了相同的寫法,沒有多餘的變化。
在古時候,人們對于《閏餘》這個詞的寫法存在一些差異。一種寫法是“閏餘”,另一種寫法是“閏餘”。這個詞的意思和現代寫法是一緻的,隻是字形有所不同。
1. 農曆六月是閏餘最多的時候,一共有31天。
2. 許多人喜歡在閏餘的日子裡進行家庭聚會。
組成《閏餘》這個詞的部分可以用于組成其他詞彙,例如:
- 閏年:農曆中插入閏月的年份
- 餘裕:表示剩餘的時間或資源
- 餘震:地震後繼續發生的較小的地震
《閏餘》的近義詞是“閏尾”,都指的是農曆中插入閏月後剩餘的時間。《閏零》也可以視為近義詞,但它的使用頻率較低。
反義詞是“閏前”,指的是閏月插入之前的時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