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ntinuous]∶形容接連不斷
衆力繩繩可劈山
(2) [cautious]∶小心謹慎
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1).戒慎貌。《管子·宙合》:“故君子繩繩乎慎其所先。” 尹知章 注:“繩繩,戒慎也。”《漢書·禮樂志》:“繩繩意變,備得其所。” 顔師古 注引 臣瓒 曰:“《爾雅》曰:‘繩繩,戒也。’”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之五:“思虔肅肅,緻敬繩繩。” 宋 嶽珂 《桯史·李敬子》:“ 敬子 既歸,躬鋤耰,其樂不改;治廟祀,裁古今,彜制為通行,家事繩繩有法度。”
(2).衆多貌;綿綿不絕貌。《詩·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朱熹 集傳:“繩繩,不絶貌。”《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唐 李邕 《大唐贈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繩繩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測已。” 明 宋濂 《元故德清縣尹陳府君墓志銘》:“既至,僞帥延之上坐,府君為敷陳大義,何者為順,何者為逆,逆則罹禍,順得受福,繩繩千餘言,僞帥不覺屈膝,城遂來歸。” 清 鈕琇 《觚賸·粟兒》:“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 康有為 《強學會序》:“夫 中國 之在大地也,神聖繩繩,國最有名。”
“繩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較為豐富且具有文學色彩,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來理解:
連綿不絕、衆多貌
形容事物連續不斷、數量繁多的狀态。此義項源自“繩”作為繩索的意象,取其“延綿不斷”的特點。
例:《詩經·周南·螽斯》中“螽斯羽,诜诜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此處“繩繩”即形容子孫世代延綿不絕的景象。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第9卷第1193頁。
謹慎、戒懼貌
形容小心謹慎、自我約束的狀态。此義項由“繩”作為準則、法度的引申義而來,強調行為的規範與克制。
例:《老子》第十四章“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形容道體幽微難測,需以敬畏之心體察。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372頁。
形容微動或飄忽不定
常見于古詩詞中,描繪細微的動态或隱約存在的狀态。如宋代詩詞中用以形容柳枝輕拂、霧氣缭繞等意象。
來源:《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相關詞條分析。
象征秩序與法則
因“繩”在古代有“準繩”“法度”之義,“繩繩”亦可隱喻社會規範或自然規律的恒常性。如《漢書·律曆志》中“繩繩四方,靡不率從”。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繩”字條。
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本文釋義綜合參考以下權威紙質辭典:
建議讀者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上述文獻獲取完整釋義及例證。
“繩繩”是一個多音多義詞,具體解釋需結合讀音和語境:
讀音為 mǐn mǐn 時
主要表示“小心謹慎”,常見于古代典籍。例如:
讀音為 shéng shéng 時
多指“接連不斷” 的延續狀态,現代使用較廣。例如:
古今用法差異
古漢語中更側重“謹慎”義,如《爾雅》釋為“戒也”;現代則多用于“連續不斷”的場景,如“繩繩不絕”。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讀音和含義,若涉及古文優先考慮“謹慎”,現代語境則偏向“延續”。
百中保者憊壞禀谷柴林長腰成價楮紙大幹快上弟弟鼎貴對心咄咄怪事風逆馮循虙妃攻倒寡拉鹳鹆龜冷支床橫隔猴拳還珠洞誨誘火狐緝報芥子徑輪刻即龍編犘牛沒滑眄遇拏音炰羞清音居士侵侔湫陋丘樹渠谵三班縣丞上竄下跳善與人同申敍失職數度襚服所向無敵鐵硯磨穿聽微決疑頽化萬死一生彎頭僞經污濫香蔥象貌校業蟹行字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