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 長房 乘杖,須臾來歸,自謂去家適經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即以杖投陂,顧視則龍矣。”後因以“龍腹竹”稱拄杖。 清 吳偉業 《通元老人龍腹竹歌》:“牀頭示我龍腹竹,夜半風雨疑騰驤。尾燒鱗蛻飛不得,蒼皮倔強膺微張。”
“龍腹竹”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詞彙,其含義與神話傳說相關,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龍腹竹”出自《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故事描述費長房乘竹杖歸家,自以為僅離家十日,實則已過十餘年。他将竹杖投入陂池後,竹杖化為龍。因此,“龍腹竹”代指這根能化龍的竹杖,後引申為“拄杖”的雅稱。
清代吳偉業在《通元老人龍腹竹歌》中寫道:“床頭示我龍腹竹,夜半風雨疑騰驤。”,此處以“龍腹竹”形容拄杖,突出其神秘與不凡。
該詞屬于古典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主要用于研究文獻或文學創作。其核心意義圍繞“竹杖化龍”的傳說展開,兼具實用性與神話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相關文學注解。
《龍腹竹》是一個漢字詞組,由三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龍(虍部)腹(月部)竹(竹部),共13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荊燕傳》中的一句話:“竹子有上千種,但唯獨龍腹之節有獨特的形狀。”所以,龍腹竹指的是一種具有特殊形狀的竹子。
《龍腹竹》的繁體字為「龍腹竹」,沒有什麼變化。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龍腹竹」的字寫作「龍腹竹」。其他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1. 在古代,龍腹竹被用來制作各種實用的工藝品。
2. 這片區域以生産優質的龍腹竹而聞名。
龍腹竹并沒有常見的組詞。
與龍腹竹相似的詞語有:龍竹、蛟腹竹。
與龍腹竹相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