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指良馬奔跑時後蹄印躍過前蹄印。因以喻指好馬,良馬。 高士奇 《天祿識馀·跨竈》引《海客日談》:“馬前蹄之上有兩空處,名竈門。馬之良者後蹄印地之痕反在前蹄印地之前,故名跨竈。言後步趲過前步也。”一說,馬枥曰皁,“竈”為皁之借字,馬生而越過皁,非凡馬。參見 清 桂馥 《劄樸》卷五。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他牽着千裡雪走了幾步,為着炫耀自己是真正内行,故意用《相馬經》上的術語稱贊說:‘跨竈!跨竈!真是好馬!’”
2.比喻兒子勝過父親。《詩律武庫·跨竈撞樓》引 三國 魏 王朗 《雜箴》:“家人有嚴君焉,井竈之謂也,是以父喻井竈。或曰:竈上有釜,故生子過父者,謂之跨竈。” 宋 蘇轼 《答陳季常書》:“長子 邁 作吏,頗有父風,二子作詩騷殊勝,咄咄皆有跨竈之興。”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觐聖》:“問庭前詩禮羞言跨竈。” 柳亞子 《壽廖夫人七十晉一大慶》詩之一:“兒曹跨竈心彌喜,孫輩含飴願早酬。”
“跨竈”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和來源可結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跨竈”原指良馬奔跑時,後蹄的印記躍過前蹄的印記。這種步态體現了馬匹的矯健與速度,因此成為判斷良馬的特征之一。
在古漢語中,該詞被引申為代指良馬、好馬。古人通過觀察馬匹奔跑時的蹄印間距,判斷其優劣,“跨竈”即成為對優質馬匹的贊譽。
該詞出自《說文解字》等古代文獻,屬于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化語境中。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注》或相關訓诂學資料。
《跨竈》(kuà zào)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足”和“竹”。這個詞的意思是橫跨在竈台上方的懸挂物,用來晾曬或煙熏食物。
跨(ㄎㄨㄚˋ):由四個筆畫和“足”部首組成。
竈(ㄗㄠˋ):由七個筆畫和“竹”部首組成。
“跨竈”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生活場景。在古代,人們常常需要曬幹或煙熏一些食物,如臘肉、魚幹等。為了方便晾曬和煙熏,他們會在竈台的上方橫跨一根竹竿,并在上面懸挂食物,于是形成了“跨竈”這個詞。
《跨竈》的繁體字形為「跨竈」。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對于《跨竈》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類似于「誇竃」。
1. 奶奶在跨竈上晾曬着臘肉。
2. 農村的人們經常使用跨竈來制作自己的臘腸。
1. 跨步:越過一步。
2. 竈火:竈火。
3. 晾竈:晾曬器。
晾曬、熏制、曬幹
收藏、儲存、保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