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攣綴的意思、攣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攣綴的解釋

聯結。《太平廣記》卷三五引 唐 無名氏《仙傳拾遺·馮大亮》:“即取皮攣綴如牛形,斫木為腳,以繩繫其口,驅之遂起,肥健如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攣綴”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攣綴(拼音:luán zhuì)指聯結、拼合,常用于描述将不同部分組合成整體的動作。例如《太平廣記》中記載的“取皮攣綴如牛形”,即用皮革拼合出牛的形态。

二、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仙傳拾遺·馮大亮》的記載:“即取皮攣綴如牛形,斫木為腳,以繩繫其口,驅之遂起,肥健如常。” 這裡描述通過皮革聯結制成牛形,并賦予其活動能力的神奇場景。

三、單字解析

  1. 攣(luán):本義為手腳蜷曲不能伸展(如“痙攣”),引申為束縛、連結。
  2. 綴(zhuì):指用針線縫補(如“綴扣子”),或組合文字(如“綴字成文”),此處強調組合、聯結的動作。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文學研究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拼接”“組裝”等現代詞彙。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攣綴的意思

攣綴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物體被繩子或其他束縛物包裹、固定的狀态。它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用于比喻人的思維被限制或受到束縛。

攣綴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攣綴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為扌(手部)旁,右邊為缶(瓦器)旁。它的總共有16畫。

攣綴的來源

攣綴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古代漢字演變而來的。它的字義和寫法在曆史上有一定的變化。

攣綴的繁體字

繁體字“鸞綴”可以用來代替簡體字“攣綴”。這兩個字在意思上沒有區别,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不同。

攣綴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攣綴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字形有些許變化,但仍能辨認出它與現代寫法的關聯。

攣綴的例句

1. 繩子将木材攣綴得牢牢地固定在貨車上。

2. 他的思維一直被傳統觀念所攣綴,無法接受新的思考方式。

攣綴的組詞

1. 攣束: 指物體被繩子或束縛物捆綁、包裹。

2. 縛綴: 指物體被繩子縛住或束縛住的狀态。

3. 解縛: 指解開被繩子或束縛物固定的狀态。

攣綴的近義詞

1. 束縛: 指限制、約束,類似于攣綴。

2. 捆綁: 指用繩子等物體将物體束縛在一起。

攣綴的反義詞

1. 自由: 指沒有受到任何限制或束縛。

2. 松散: 指沒有被繩子或束縛物包裹、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