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in bridge] 主要承重構件為鐵索的橋 。橋面鋪設或懸吊在鐵索上
用鐵鍊組成的橋。通常指 大渡河 鐵索橋,又名 泸定橋 。位于 四川省 甘孜藏族自治州 泸定縣 大渡河 上。 清 康熙 年間建成。古為 川 康 間交通要道。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為強渡 大渡河 而勇奪此橋。橋淨跨長100米,淨寬2.8米。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張愛萍 《從遵義到大渡河》:“我軍主力夾 大渡河 溯江北上,搶奪天險的 泸定 鐵索橋。” 楊成武 《飛奪泸定橋·要橋不要槍》:“再看看橋吧,既不是石橋,也不是木橋,而是一條鐵索橋。從東岸到西岸扯了十三根用粗鐵環一個套一個聯成的長鐵索,每根有普通的飯碗粗。兩邊各兩根,做成橋攔,底下并排幾根,作為橋面。”
鐵索橋是一種以鐵索為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梁,其橋面通常鋪設或懸吊在鐵索上。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結構
鐵索橋的核心承重結構為鐵鍊或鐵索,橋面通過吊索懸挂于主纜(鐵索)上,主纜兩端由錨碇固定以保持穩定。其結構包括主纜、吊索、橋面和錨碇四部分,設計上注重力學平衡與安全性。
曆史實例——泸定橋
中國四川省泸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泸定橋)是典型代表,建于清康熙年間(1706年),全長約100米,寬2.8米,由9根鐵鍊組成(6根承重,兩側各2根為扶手),每根鐵鍊重約1噸。該橋因1935年紅軍長征“飛奪泸定橋”事件聞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功能與意義
鐵索橋多建于險峻河流或峽谷地帶,解決了地理環境對交通的限制,體現了古代工程智慧。現代類似結構(如懸索橋)仍廣泛用于大跨度橋梁建設。
延伸含義
在漢語中,“鐵索橋”有時被借喻為緊密不可分的關系,如形容深厚友誼或密切合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泸定橋的曆史細節或技術原理,可參考相關權威曆史文獻或工程資料。
鐵索橋是一種用鐵制成的索來搭建的橋梁,主要用于跨越深谷或大河。它具有結構牢固、穩定性好的特點,用于解決交通需求。
鐵索橋的部首拆分為金字旁和缺字旁,其中金字旁是“钅”,缺字旁是“缶”。它的總共有14畫。
鐵索橋這個詞的來源是由“鐵”和“索橋”這兩個詞組合而成。鐵指的是鐵質的素材,索橋指的是用索來搭建的橋梁。
鐵索橋的繁體字為「鐵索橋」。
在古時候,鐵索橋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
1. 遊客們小心翼翼地走在鐵索橋上。
2. 這座古老的鐵索橋連接了兩個山頂。
1. 索橋:用索搭建的橋梁。
2. 寬索橋:比一般的索橋更寬的橋梁。
3. 石索橋:用石頭搭建的橋,其中的索用來加強橋梁的穩定性。
1. 索橋:和鐵索橋用途相似,都是用索搭建的橋梁。
2. 鋼纜橋:以鋼纜或鋼絲繩為主要材料的橋梁。
1. 石橋:以石頭為主要材料的橋梁。
2. 木橋:以木材為主要構建材料的橋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