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绁的意思、負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绁的解釋

謂拘系。 章炳麟 《東夷詩》:“少壯更百憂,負紲來此畿。”按,此指作者1906年在 上海 出獄,被逐出租界,來到 日本 東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绁"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負"本義為背負,《說文解字》釋作"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绁"指繩索,《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有"臣負羁绁"句,杜預注"绁,馬缰"。組合後的"負绁"特指囚犯身戴刑具,引申為遭受羁押的狀态。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司馬遷傳》"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顔師古注"謂負绁而事",形象描繪了犯人受刑具束縛的境遇。在文學作品中,如韓愈《禦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負其窮绁,輾轉呼號",則用此詞代指困頓處境。現代漢語中雖已鮮用,但在研究古代司法制度文獻中仍具重要語義價值。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
  2.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網絡擴展解釋

“負绁”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fù zhé,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1. 基本含義
    字面指人扛着沉重的擔子或行李艱難行走,比喻承擔重大責任或壓力,在困境中堅持前行。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面對艱巨任務時的狀态,例如:

    • 形容創業者克服困難;
    • 比喻團隊在壓力下堅持目标;
    • 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堅韌品格。
  3. 注意點

    • “绁”在此成語中讀zhé(而非常見讀音 xiè),需注意發音準确性;
    • 該詞帶有書面語色彩,日常口語中使用較少。

若需更多例句或相關成語(如“負重緻遠”),建議通過詞典工具進一步查詢來源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般調彼我僰道步搖拆牆腳長嘯纏磨敕勒術籌略愁怨川土傳翫單根獨苗獨頭政治幡刹風雨不改付諸東流改張割酒各位鈎錯官樣孤迥衮實無阙寒山鴻豁化鱗火捺交煽進事寄孕阃望連裾利巧柳青祿食露營厖然辔銜匹馬丘牛僧制上疏生衆食寡侍宿壽毫沓岡複嶺擡駕泰山石刻貪滑鐵鹞鐵鹞子湍險吐誠外積外像無故鮮眉亮眼謝除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