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Great Wall]∶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河北山海關,全長6700公裡。公元前3世紀秦統一中國後,聯結戰國時燕、趙、秦之城并延長,始成長城。長城不但是中國最重要的曆史文物,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2) [impregnable bulwark]∶堅不可摧的力量或防禦物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1).供防禦用的綿亘不絕的城牆。 春秋 戰國 時各國出于防禦目的,分别在邊境形勢險要處修築長城。《左傳·僖公四年》載有“ 楚國 方城 以為城”的話,這是有關 長城 的最早記載。 戰國 時 齊 、 楚 、 魏 、 燕 、 趙 、 秦 和 中山 等國相繼興築。 秦始皇 滅六國完成統一後,為了防禦北方 匈奴 的南侵,将 秦 、 趙 、 燕 三國的北邊 長城 予以修繕,連貫為一。故城西起 臨洮 (今 甘肅省 岷縣 ),北傍 陰山 ,東至 遼 東,俗稱“萬裡長城”。至今尚有遺迹殘存。此後 漢 、 北魏 、 北齊 、 北周 、 隋 各代都曾在北邊與遊牧民族接境地帶築過長城。 明 代為了防禦 鞑靼 、 瓦剌 的侵擾,自 洪武 至 萬曆 時,前後修築 長城 達十八次,西起 嘉峪關 ,東至 遼 東,稱為“邊牆”。 宣化 、 大同 二鎮之南, 直隸 、 山西 界上,并築有内 長城 ,稱為“次邊”。總長約6700公裡,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為世界曆史上偉大工程之一。
(2).喻指可資倚重的人或堅不可摧的力量。《宋書·檀道濟傳》:“ 道濟 見收,脫幘投地曰:‘乃復壞汝萬裡之長城。’”《新唐書·隱逸傳·秦系》:“ 長卿 自以為五言長城, 系 用偏師攻之,雖老益壯。” 宋 陸遊 《書憤》詩:“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柳亞子 《寄朱玉階總司令延安》詩:“武力由來屬民衆, 中華 民族此長城。”
“長城”一詞包含物質與精神雙重内涵,既指中國古代修建的軍事防禦工程,也象征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長城最初指中國古代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侵襲而修建的連綿城牆系統,現存遺迹以明長城為主,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約8851.8公裡。其名稱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互防長牆”,秦朝統一後連接各國城牆形成“萬裡長城”。在漢語中,“長城”也被比喻為不可逾越的屏障或團結的象征,如“血肉築成新長城”體現民族凝聚力。
長城并非單一城牆,而是由城牆、烽火台、關隘、營城等構成的防禦體系:
1987年長城被整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防禦工程遺産,其設計理念體現了古代中國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多民族融合的曆史進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長城的具體關隘或文化衍生内容,可查閱上述來源中的詳細描述。
長城(Cháng Chéng)是指中國境内的一道偉大的防禦工程,也是中國古代的建築壯舉之一。長城的主要作用是抵禦來自北方的敵人入侵,保護中國的邊疆安全。
長城的拆分部首是“⻏”,拆分筆畫是9畫。
“長城”一詞最早記錄于《莊子·天道》篇中,意為“長而為城”。後來,長城成為稱呼中國偉大防禦工程的專有名詞。
繁體字是“長城”,與簡體字寫法相差不大。
古時候“長城”的漢字寫法,有時會将“長”寫成“長”,“城”寫成“城邑”。不過,現代漢字的寫法已經統一為“長城”。
1. 中國的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2. 我們計劃下個月去參觀長城。
1. 長城内外 (指長城以内和以外)
2. 長城遊 (指遊覽長城)
3. 長城杯 (指一種以長城為圖案的酒杯)
1. 防禦工程
2. 炮樓
1. 城牆(城池的防禦牆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