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融。《漢書·郊祀志下》:“黃冶變化,堅冰淖溺。”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方士詐以藥石若陷冰丸投之冰上,冰即消液。”
(2).猶沉溺。《楚辭·東方朔<七谏·怨世>》“世沉淖而難論兮” 漢 王逸 注:“言時世之人沉沒財利,用心淖溺,不論是非,不别忠佞。”
柔和貌。淖,通“ 綽 ”。《文選·李康<運命論>》“受濁以濟物,不傷於清” 李善 注引《管子》:“夫水淖溺以清,好灑人之惡,仁也。”今本《管子·水地》作“淖弱”。《淮南子·原道訓》:“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於天下者,以其淖溺潤滑也。”
“淖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指物體(如冰)因外力作用而融化。例如《漢書·郊祀志下》記載:“黃冶變化,堅冰淖溺”,描述方士用藥石使堅冰融化。該義項強調物理狀态的改變,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自然現象的描寫。
比喻人沉迷于某種事物無法自拔。如《楚辭·七谏》王逸注提到“用心淖溺,不論是非”,批評世人沉溺于財利。此用法多含貶義,反映道德層面的批判。
形容事物柔軟、潤澤的特性。例如《管子·水地》載“水淖溺以清”,《淮南子·原道訓》稱水“淖溺潤滑”,均以水的柔潤特性喻指“仁德”。這一義項通過通假字“綽”延伸,側重物理質感的描述。
補充說明
《淖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泥濘浸泡、陷入泥濘之中。形容人或事物陷入困境,無法自拔。
《淖溺》的拆分部首為氵(三點水)和亻(人),它們分别代表了水和人的意義。這個詞總共由13個筆畫組成。
《淖溺》一詞源于《詩經》中的《上邪》一篇:“淖于湄,溺于淖。”意為“陷落在泥濘之中,淹沒于水中。”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基本一緻。
在古代,有些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淖溺》寫作“澆溺”,其中的“澆”字是由“氵”和“堯”組成。
1. 他在事業上淖溺不前,無法擺脫困境。
2. 這個項目由于資金問題淖溺了。
1. 淖泥:指泥濘的土地。
2. 淖漾:指水面上波紋起伏的樣子。
陷入、困擾、困境。
解脫、擺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