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奸佞之臣。《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三年》:“諫官 歐陽修 奏事 延和殿 ,面論 淑 ( 李淑 )姦邪,退又上言:‘ 淑 朋附 呂夷簡 ,在三屍五鬼之數,望早與一外任差遣。’”
“三屍五鬼”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朝廷中的奸佞之臣,常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指“三個屍身和五個鬼魂”,實際借代那些阿谀奉承、禍亂朝政的官員。其核心意義在于揭露政治中的腐敗與權謀。
曆史典故
成語源自《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三年》。北宋谏官歐陽修曾彈劾李淑,稱其依附權臣呂夷簡,屬于“三屍五鬼”之列,建議将其外調以肅清朝綱。
文化背景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評價權謀鬥争,例如:“朝中若有三屍五鬼,國運必衰。”現代也可借喻職場或團體中的陰謀者,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該成語通過具象化的鬼神意象,批判政治中的不正之風,具有鮮明的文化隱喻色彩。其權威出處和典故背景使其在學術讨論中更具參考價值。
“三屍五鬼”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人的内心被負面、消極的情緒所困擾,無法平靜的狀态。具體來說,“三屍”指的是指憂、懼、愁,而“五鬼”則指怒、恨、哀、驚、病。這七種負面情緒纏繞在人心中,使其内心不安、無法安甯。
成語“三屍五鬼”可以拆分成以下部首和筆畫: - 三屍:屍 (shī) 部首,具體拆分為“帀”、“一”,總共有3畫。 - 五鬼: 鬼 (guǐ) 部首,具體拆分為“鬼”、“二”,總共有8畫。
“三屍五鬼”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下邳》中。在古代文化中,人們認為人的内心容易受到各種情緒的幹擾,憂愁和惡魔的形象被用來象征這種現象。
在繁體字中,“三屍五鬼”可寫為“三屍五鬼”。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三屍五鬼”的古漢字寫法并不明确,因為這個詞的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并不頻繁。但是,可以想見,在古代的寫法中,每個字的部首和整體結構可能略有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三屍五鬼”成語的例句:
1. 他的思想被三屍五鬼纏繞,無法獲得内心的平靜。
2. 心緒不甯,猶如被三屍五鬼圍繞。
3. 他一直被三屍五鬼所困擾,無法集中精力工作。
由于“三屍五鬼”是一個成語,它并沒有相關的組詞。然而,它的近義詞可以是“七情六欲”,指人的内心被各種情感和欲望所困擾。反義詞可以是“心如止水”,形容内心平靜、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