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屍五鬼的意思、三屍五鬼的詳細解釋
三屍五鬼的解釋
比喻奸佞之臣。《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三年》:“諫官 歐陽修 奏事 延和殿 ,面論 淑 ( 李淑 )姦邪,退又上言:‘ 淑 朋附 呂夷簡 ,在三屍五鬼之數,望早與一外任差遣。’”
詞語分解
- 三屍的解釋 道家稱在人體内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屍”或“三屍神”,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過惡。《漢武帝内傳》:“三屍狡亂,玄白失時。”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三屍一日三朝:上屍 青姑 ,伐人眼;中屍
- 五鬼的解釋 .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種窮鬼。 唐 韓愈 《送窮文》:“凡此五鬼,為吾五患。” 宋 範成大 《除夜感懷》詩:“豈無一經傳,政坐五鬼嗤。” 金 劉濤 《小雪》詩:“馬遭萁窘三山瘦,人坐
專業解析
"三屍五鬼"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濃厚道教文化色彩的複合型成語,其含義需拆解并結合傳統文化背景理解:
一、核心釋義
- "三屍":
- 道教概念,指寄居人體内的三種作祟之神(亦稱"三屍神"或"三屍蟲"),分别居于上、中、下三丹田。據《太上三屍中經》等典籍記載,三屍神司掌人之過惡,常在庚申日(道教認為的特定日子)上天庭告人罪狀,減人壽算。
- 引申義:常比喻人内在的、難以根除的私欲、惡念或導緻災禍的内在根源。
- "五鬼":
- 含義較複雜,主要有:
- 星命/命理概念:指五種帶來厄運的煞神(如五瘟使者),或命理中主破財、招災的星煞(如"五鬼星")。
- 民俗概念:泛指作祟害人的鬼怪、邪祟。
- 引申義:常比喻暗中搗亂、帶來禍害的小人或外部災禍。
- "三屍五鬼"合用:
- 字面義:指人體内的三屍神和外部的五類邪祟鬼怪。
- 比喻義:泛指各種内外勾結、暗中作祟、制造禍端、損耗元氣的邪惡力量或小人。 強調禍患來源的多樣性和内外夾攻的特性。常用來形容内部蛀蟲與外部敵人勾結破壞,或自身邪念招緻外部災禍的情形。
二、文化背景與用法
- 道教淵源:該詞根植于道教對人體、魂魄、災厄的理解,體現了道教驅邪禳災的宗教實踐。
- 文學應用:在古代小說、筆記中常出現,用以描述奸佞當道、邪氣叢生或自身心魔作祟的狀态。如《金瓶梅》等世情小說中用以指代搬弄是非、禍亂家宅之人。
- 現代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其宗教色彩有所淡化,主要保留其比喻義,用于書面語或較正式的語境,批判内部腐敗、外部幹擾或心術不正帶來的危害。常與"作祟"、"勾結"、"為害"等動詞搭配。
三、總結
"三屍五鬼"是一個源自道教文化的成語,核心含義是指各種内外勾結、暗中作祟、帶來禍患的邪惡力量或小人。"三屍"側重内在的、潛伏的邪念或禍根,"五鬼"側重外來的、作祟的邪祟或小人,合用則強調内外交迫、共同為害的情形。理解此詞需結合道教關于人體神靈、災厄鬼煞的傳統觀念。
主要參考來源:
- 道教經典釋義:《雲笈七籤》(宋·張君房編)、《太上三屍中經》(見于《道藏》)
- 傳統命理/民俗概念:《協紀辨方書》等(涉及五鬼星煞、五瘟使者)
- 文學應用例證:《金瓶梅》(明·蘭陵笑笑生)等古典小說中的用例分析
- 權威辭書釋義:《漢語大詞典》、《辭源》(對詞條的解釋及書證引用)
網絡擴展解釋
“三屍五鬼”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朝廷中的奸佞之臣,常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指“三個屍身和五個鬼魂”,實際借代那些阿谀奉承、禍亂朝政的官員。其核心意義在于揭露政治中的腐敗與權謀。
-
曆史典故
成語源自《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三年》。北宋谏官歐陽修曾彈劾李淑,稱其依附權臣呂夷簡,屬于“三屍五鬼”之列,建議将其外調以肅清朝綱。
-
文化背景
- 三屍:道家概念,指人體内三種作祟的“神”,常于特定時日向天帝報告人的過失,引申為隱伏的禍患。
- 五鬼:可指五種窮鬼(智窮、學窮等)或狼狽為奸的惡人,後泛指奸邪勢力。兩者結合後,成為對奸臣的貶斥。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評價權謀鬥争,例如:“朝中若有三屍五鬼,國運必衰。”現代也可借喻職場或團體中的陰謀者,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該成語通過具象化的鬼神意象,批判政治中的不正之風,具有鮮明的文化隱喻色彩。其權威出處和典故背景使其在學術讨論中更具參考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奧斯特洛夫斯基迸激避複伯魚補衲不識高低乘邅遲想崇荟春色錯案打棋譜抵當鬥口齒鳳林負寃宮仗觀機而作桂父後媽歡喜若狂昏擾火官儉德借書證穽房進涉舉世混濁亢節疴禍匡益淚流滿面烈焰靈武領系龍書案漏孔脔婿落景賣質明表奶姆腦汁憑億悄悄清冠清輕商賈商受市物收榷庶姑瞬睒說怿束首死生存亡題贊玩諷僞道新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