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祆神的意思、祆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祆神的解釋

祆教所尊奉祭祀的神。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物異》:“相傳祆神本自 波斯國 乘神通來此,常見靈異,因立祆祠。” 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四:“祆神本出西域,蓋胡神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祆神”是祆教(即拜火教)所尊奉的神明,主要與火崇拜相關,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1. 基本定義
    祆神是古代波斯宗教瑣羅亞斯德教(又稱拜火教)信奉的神靈統稱,尤其與火神信仰密切相關。該教認為火是神聖的象征,代表光明與純潔。

  2. 起源與傳入中國
    祆神信仰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後經西域傳入中國。唐代文獻記載,祆神“本自波斯國乘神通來此”,因顯靈異而被立祠祭祀。宋代進一步明确其為“胡神”,即來自西域的外來信仰。

  3. 曆史記載與影響

    •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提到祆神顯靈後建立“祆祠”,說明當時已有專門祭祀場所。
    • 唐代還設有“祆正”官職,負責管理祆教事務,可見其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定影響力。
  4. 文化融合特征
    祆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結合,形成獨特的祭祀形式。例如,祆祠的建立既保留了波斯宗教元素,也融入了中原祭祀傳統。

  5. 文字與宗教關聯
    “祆”字本義與“天”相關,後專指祆教及該教神明。其字形演變和讀音變化(如“呼煙切”“馨煙切”)反映了外來詞彙的漢化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祆教教義或具體祭祀儀式,可查閱《酉陽雜俎》《墨莊漫錄》等古籍原文,或研究唐代宗教管理制度的相關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祆神

祆神是指道教信仰中的神靈,又稱為“道祖”。祆神被視為道教的開創者,深受道教信徒的崇拜和信仰。

拆分部首和筆畫

祆神的拆分部首為示 (shì) 和神 (shén),共有13個部首;拆分筆畫為20畫。

來源

《祆神》一詞最早見于古代典籍《漢書·匈奴傳》,是對匈奴族的稱謂,意為匈奴的祖先。

繁體

繁體字中“祆神”的表示為「祆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在形狀和寫法上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祆神”這個詞的古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而異,具體的寫法需要參考曆史文獻和古代碑刻等資料。在古代常用的漢字字形中,字形相對于現代簡化字較為繁複,筆畫之間相互交錯,形成了古典而雅緻的字形。

例句

1. 他虔誠地膜拜着祆神,希望神靈能保佑他平安順利。

2. 這座道觀供奉着古代祆神,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信徒前來參拜。

組詞

祆神信仰、祆神殿、祆神廟、祆神教、祆神宗、祆神道

近義詞

道祖、神靈、神明

反義詞

凡人、常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