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祆神的意思、祆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祆神的解釋

祆教所尊奉祭祀的神。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物異》:“相傳祆神本自 波斯國 乘神通來此,常見靈異,因立祆祠。” 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四:“祆神本出西域,蓋胡神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祆神(xiān shén)是中國古代對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主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的漢譯稱謂,特指該宗教所崇拜的最高善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字義與詞源

  1. "祆"字本義

    "祆"是唐代新造的漢字,專指瑣羅亞斯德教(又稱拜火教、祆教)。《說文解字》未收錄此字,宋代《廣韻》注為"呼煙切",音同"掀",意為"胡神",即西域傳入的神靈。字形從"示"(祭祀)從"天",強調其天神屬性。

  2. "神"的指向

    指祆教核心信仰中的創造之神與光明化身,與惡神阿裡曼(Ahriman)對立,代表宇宙至善與秩序。


二、宗教内涵

祆神的本質特征體現在教義中:

  1. 二元論核心

    祆神是"善界之主",統領光明、真理(Asha),與惡神阿裡曼的黑暗勢力永恒鬥争,最終将戰勝邪惡。

  2. 三善原則

    主張"善思、善言、善行",祆神通過聖火(象征光明)傳遞神力,信徒需以火為媒介祈禱。

  3. 宇宙審判者

    據《阿維斯塔》經典,祆神将在末日審判中裁定靈魂歸宿,善者升入光明天堂。


三、文化傳播與漢化

  1. 入華時間

    北魏時期傳入中國,唐代稱"祆祠",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祆廟祭祀活動。

  2. 形象演變

    中原文獻将祆神附會為"天神"或"火神",敦煌文書S.367《伊州地志》描述其為"赤發大眼"的西域神祇形象。

  3. 遺迹佐證

    山西介休祆神樓(北宋重建)及新疆吐魯番粟特文書證實其崇拜曾遍及絲路。


權威參考文獻

  1. 林悟殊《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中華書局,2005.(學術專著)
  2. 《漢語大詞典》"祆"字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3. 陳垣《火祆教入中國考》,載《國學季刊》1923.(核心論文)
  4. 龔方震《祆教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宗教史研究)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超鍊接,文獻信息可供讀者按圖索骥查閱原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祆神”是祆教(即拜火教)所尊奉的神明,主要與火崇拜相關,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1. 基本定義
    祆神是古代波斯宗教瑣羅亞斯德教(又稱拜火教)信奉的神靈統稱,尤其與火神信仰密切相關。該教認為火是神聖的象征,代表光明與純潔。

  2. 起源與傳入中國
    祆神信仰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後經西域傳入中國。唐代文獻記載,祆神“本自波斯國乘神通來此”,因顯靈異而被立祠祭祀。宋代進一步明确其為“胡神”,即來自西域的外來信仰。

  3. 曆史記載與影響

    •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提到祆神顯靈後建立“祆祠”,說明當時已有專門祭祀場所。
    • 唐代還設有“祆正”官職,負責管理祆教事務,可見其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定影響力。
  4. 文化融合特征
    祆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結合,形成獨特的祭祀形式。例如,祆祠的建立既保留了波斯宗教元素,也融入了中原祭祀傳統。

  5. 文字與宗教關聯
    “祆”字本義與“天”相關,後專指祆教及該教神明。其字形演變和讀音變化(如“呼煙切”“馨煙切”)反映了外來詞彙的漢化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祆教教義或具體祭祀儀式,可查閱《酉陽雜俎》《墨莊漫錄》等古籍原文,或研究唐代宗教管理制度的相關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邦符保栖八下裡編竹逼供冰泮铛腳政陳叙抽列綽有餘暇初中大别名丹檻鬥侃逗晩鍛脩犯鱗妃匹豐華賦聲賦形貴獻海産恒固弘粹畫翚黃杜宦學誨道降重揀擇假情幾閣計谟九執抗章脍炙人口嬾婦籃子樂苑戀土領口離思六轉兒泯滅匿藏漚麻池輕赍乞請如臨深淵是末瘦瘁鼠腹雞腸朔途淑士絲來線去速累太皥鄉壁虛造稀裡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