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奉戶的意思、奉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奉戶的解釋

宋 初承 五代 舊制,州縣官俸均給實物,并指定由所屬民戶出錢易回。這些被指定的民戶稱為“奉戶”。每本官所受物,凡一千,分與兩戶,一戶輸錢五百。如物價不足以抵官俸原數,即由奉戶補足,官府則免除其夏秋兩稅以外的其他賦役。此制起于 後漢 乾祐 中,至 宋 太平興國 元年始廢。見《宋史·職官志十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奉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以從字義分解和整體詞義兩方面理解:

  1. 字義分解:

    • 奉 (fèng): 本義為“捧”、“承”,引申為“進獻”、“供給”、“侍奉”、“尊奉”、“遵守”等含義。它含有恭敬地給予、承擔或遵循的意思。
    • 戶 (hù): 本義指單扇門,引申為住戶、人家、門第、戶籍單位(古代以若幹家為一戶)等。指代具體的家庭或戶籍單位。
  2. 整體詞義:

    • 承擔供奉、賦役的特定戶籍或家庭: 這是“奉戶”最常見的含義。在古代社會(特别是唐宋時期),存在一些專門為皇室、官府、寺廟或特定機構承擔供奉物品、勞役或賦稅的戶籍或家庭。這些家庭被指定或固定承擔某種供奉義務,故稱為“奉戶”。
    • 侍奉、供養特定對象的家庭: 有時也指專門負責侍奉、供養某位重要人物(如貴族、高僧)或其家族的家庭。
    • 敬稱他人的家庭: 在極少數語境下,也可能作為一種敬語,指稱對方的家庭或門第,但此用法罕見。

“奉戶”主要指古代社會中,被指定承擔特定供奉、賦役或侍奉義務的戶籍或家庭單位。它反映了古代賦役制度和特定社會分工的一種形式。

曆史背景與參考: “奉戶”的概念與古代的賦役制度密切相關。例如,唐代有“封戶”(食封戶),貴族功臣享有一定戶數的賦稅收入,這些戶即為其“封戶”,有時也稱為“奉戶”(取其供奉之意)。在宗教領域,寺廟也可能有專門的“奉戶”為其提供供養。宋代以後,隨着賦役制度的改革(如兩稅法、一條鞭法),這種特定指向的“奉戶”制度逐漸淡化。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奉戶”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成語含義(家庭倫理層面)

二、曆史制度含義(宋代財政制度)

三、注意語義混淆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語境多指向成語的家庭倫理,曆史文獻中則特指宋代財政制度中的民戶角色。查證古籍時建議參考《宋史·職官志十一》等權威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拜奠百足之蟲﹐至死不僵闆闼兵費不精細布滿不胥時稱詠車胎出賃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攢心盒子噹啷打傷蕃落犯卯蜂遊蝶舞軋朋友宮绡鬼笑人還白漢堡捍遏汗衫诃斥和調橫草不拈,豎草不動褐衣蔬食回皈穢辱加密家禽家徒四壁解額恪敏臨界裡俗柳杞露滴謀阙搦筆跑情況被發跣足娉會青牛句麴豉衢閧三尺鋒射程是處室韋守瘗橚爽貪幸淘水梯田五伯響導小鋼炮錫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