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穿上道士服。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宿生盲報》:“女年齒浸長,謀與披帶入道,不復有適人之議也。”
(2).猶披挂。 宋 曾鞏 《議邊防給賜士卒隻支頭子》:“隨駕之士,披帶已重,若有支賜,如何将行?”《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五年》:“今日財用所出,盡於養兵,然其間未嘗入隊,不堪披帶者,尚多有之。”
"披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穿戴宗教服飾
指穿上道士服裝,象征皈依道教。該用法最早見于宋代何薳《春渚紀聞·宿生盲報》,文中描述女子成年後選擇披帶入道,斷絕婚嫁之念。這一含義多用于宗教語境。
軍事裝備的穿戴
指将士披挂铠甲等作戰裝備,如宋代曾鞏《議邊防給賜士卒隻支頭子》中,描述士兵"披帶已重"的行軍狀态,《續資治通鑒》也提到軍隊中有不擅長披帶的士兵。
補充說明:
建議在解讀古文時結合具體上下文,優先參考前兩種傳統釋義。
《披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将帶子披在身上或物體上。披指的是将物品從上部向下拉伸,帶指的是長條形的物品。
披帶的拆分部首是扌(手部)和巾(巾帼),扌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巾表示與巾有關的物品。
披帶的總筆畫數是8畫。其中,披的筆畫數為7畫,帶的筆畫數為1畫。
披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服飾文化。在古代,人們常常在身上或物體上披上帶子來裝飾、固定或保護。因此,披帶這個詞就指代了這個動作。
在繁體字中,披帶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披帶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由于沒有詳細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确認具體的古代寫法。
1. 她把披帶圍在身上,顯得更加婀娜多姿。
2. 他披帶着長袍,莊重地踏入大殿。
3. 媽媽披帶了繡花圍裙,開始忙碌地做晚餐。
1. 披風:一種可以披在身上的大衣。
2. 披肩:一種可以披在肩膀上的短外套。
3. 披星戴月:形容夜晚星光璀璨。
1. 纏繞:圍繞在物體上。
2. 裹着:用布或其他物品包裹住。
3. 撲倒:将身體或物體倒下。
1. 解開:将束縛或連接的物品松開。
2. 放下:将物品從手中或肩上等位置放下。
3. 松開:将握緊的物品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