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虜的意思、讨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虜的解釋

(1).讨伐敵寇。 北周 王褒 《燕歌行》:“ 充國 行軍屢築營, 陽史 讨虜陷 平城 。” 宋 葉適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銘》:“時天子念讨虜報仇,功緒未驗,晝夜耿耿。” 明 無名氏 《精忠記·兆夢》:“時念兒夫,統兵讨虜,交鋒令鎮邊庭。”

(2).指 孫權 。 曹操 曾表 權 為讨虜将軍,領 會稽 太守,故稱。《魏書·食貨志》:“且 鴻溝 之引 宋 衛 ,史牒具存; 讨虜 之通 幽 冀 ,古迹備在。” 明 鹿善繼 《贈李茂林序》:“天下寧有 讨虜 心不穩,而 赤壁 可以鏖兵者?”

(3).擄掠。虜,通“ 擄 ”。《三國志平話》卷上:“殺害命官,讨虜倉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虜”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讨虜”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讨”與“虜”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征讨、俘獲敵人,尤指古代軍事行動中對敵寇的讨伐與俘虜行為。以下從語義、曆史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基礎釋義

  1. “讨”的本義

    “讨”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治也”,引申為聲讨罪責、出兵征伐。如《左傳·宣公二年》載“讨其貳心”,即聲讨叛逆之意。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

  2. “虜”的本義

    “虜”指俘獲敵人或被俘的敵人。《玉篇》注:“虜,獲也。”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虜秦将王離”,即俘獲秦将。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第2版)

  3. “讨虜”的合成義

    二字結合後,“讨虜”特指以武力征讨并俘獲敵方,常見于古代軍事語境,如官職名(如“讨虜将軍”)或戰争記述。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二、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1. 官職名稱

    東漢至三國時期,“讨虜将軍”為重要軍職,掌征伐之權。例如:

    孫權曾受封“讨虜将軍”,統領江東軍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來源:《中國曆代職官别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軍事行動描述

    史書常以“讨虜”記載平定叛亂或抵禦外侵:

    《後漢書·耿弇傳》:“弇為讨虜将軍,擊破張步。”

    來源:《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三、文化内涵

“讨虜”一詞承載古代“以戰止戰”的軍事倫理,強調通過正義征伐維護政權穩定,多見于表彰戰功的文獻中。其語義隱含正統性(讨伐對象多為“賊寇”“夷狄”),反映華夏中心觀下的戰争叙事。

來源:《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通論》(軍事科學出版社)


現代使用提示

當代語境中,“讨虜”已罕用于口語,多見于曆史研究、古籍翻譯或文學創作,屬曆史軍事術語。需注意其古雅色彩及特定時代背景。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備注“曆史詞”條目

(注: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出版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讨虜”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讨伐敵寇
    指征讨、攻打敵人或外族侵略者。例如北周王褒《燕歌行》中的“陽史讨虜陷平城”,以及宋代葉適記載的“天子念讨虜報仇”。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軍事行動中的征服與平亂。

  2. 特指孫權
    因東漢末年曹操曾表奏孫權為“讨虜将軍”并兼任會稽太守,故“讨虜”成為孫權的代稱。如《三國志平話》提到“孫讨虜聰明仁惠”,即以官職代指人物。

  3. 擄掠(通假義)
    此處“虜”通“擄”,表示掠奪行為。例如《三國志平話》中的“讨虜倉庫”,即指搶奪物資。


二、結構與使用場景


三、曆史典故

孫權被授予“讨虜将軍”一職,成為三國時期江東勢力的核心人物。這一稱號不僅體現其軍事地位,也常見于後世文獻對孫權的指代,如“江表英豪鹹歸附之”(《三國志平話》)。


參考資料

以上内容綜合自滬江詞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完整信息可查看相關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貝斯開灣辨若懸河蠶箔叢祠粗窺擋衆恩接遏音方侯房事飛凫舃飛灰富室甘露滅給奬蠱敝毂騎還隱好遊禾王蝴蝶瓦阓阛觳土結抹靜逸金玉良言基址決力軍鬨軍帖屦舃屦舄枯偏掠抄利朗例行蘆柴買上囑下貓竹麼蟲麽娘磨磨鬧着玩袍段辟然強顔歡笑淺海潛流牽強慊足衢肆三帥商葩繩一戒百收容説家克計鐵道完羝巷哭謝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