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虜的意思、讨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虜的解釋

(1).讨伐敵寇。 北周 王褒 《燕歌行》:“ 充國 行軍屢築營, 陽史 讨虜陷 平城 。” 宋 葉適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銘》:“時天子念讨虜報仇,功緒未驗,晝夜耿耿。” 明 無名氏 《精忠記·兆夢》:“時念兒夫,統兵讨虜,交鋒令鎮邊庭。”

(2).指 孫權 。 曹操 曾表 權 為讨虜将軍,領 會稽 太守,故稱。《魏書·食貨志》:“且 鴻溝 之引 宋 衛 ,史牒具存; 讨虜 之通 幽 冀 ,古迹備在。” 明 鹿善繼 《贈李茂林序》:“天下寧有 讨虜 心不穩,而 赤壁 可以鏖兵者?”

(3).擄掠。虜,通“ 擄 ”。《三國志平話》卷上:“殺害命官,讨虜倉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讨虜”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讨伐敵寇
    指征讨、攻打敵人或外族侵略者。例如北周王褒《燕歌行》中的“陽史讨虜陷平城”,以及宋代葉適記載的“天子念讨虜報仇”。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軍事行動中的征服與平亂。

  2. 特指孫權
    因東漢末年曹操曾表奏孫權為“讨虜将軍”并兼任會稽太守,故“讨虜”成為孫權的代稱。如《三國志平話》提到“孫讨虜聰明仁惠”,即以官職代指人物。

  3. 擄掠(通假義)
    此處“虜”通“擄”,表示掠奪行為。例如《三國志平話》中的“讨虜倉庫”,即指搶奪物資。


二、結構與使用場景


三、曆史典故

孫權被授予“讨虜将軍”一職,成為三國時期江東勢力的核心人物。這一稱號不僅體現其軍事地位,也常見于後世文獻對孫權的指代,如“江表英豪鹹歸附之”(《三國志平話》)。


參考資料

以上内容綜合自滬江詞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完整信息可查看相關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讨虜

讨虜(tǎo l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讨和虜。

部首和筆畫

讨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6;虜的部首是虍,總筆畫數為6。

來源

《讨虜》一詞最早見于西周時期的《周禮》,原意是指讨伐敵國的俘虜,後來演變為一種作戰戰法的稱謂。

繁體

讨虜的繁體為討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許多變體,讨虜也存在不同的古代寫法,如「討寽」、「討日期」等。

例句

1. 先帝斬獲讨虜,立下了赫赫戰功。

2. 士兵們奮勇殺敵,将敵人俘為讨虜。

組詞

讨寇、讨賊、讨伐、讨逆、虜掠、虜獲等。

近義詞

讨賊、讨寇、讨伐。

反義詞

釋虜、收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