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鈎吻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鈎吻》:“入人畜腹内,即粘腸上,半日則黑爛,又名爛腸草。”
爛腸草是鈎吻的别稱,屬于一種具有毒性的植物,其名稱來源于古籍記載和毒性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來源
爛腸草是鈎吻的别名,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鈎吻》。書中描述其進入人或動物體内後,會附着在腸道上,導緻腸道發黑潰爛,故得名“爛腸草”。
植物特征與分布
鈎吻為一年生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如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其性味辛、溫,但全株含劇毒成分,誤食可緻命。
毒性及危害
爛腸草“有大毒”,誤食後會出現中毒症狀,嚴重時導緻死亡。例如,2025年曾發生老人誤将其作為藥材煲湯而中毒身亡的案例。中毒機制與其破壞腸道黏膜、引發内髒潰爛有關。
藥用價值與禁忌
盡管有毒,鈎吻在傳統醫學中可外用治療皮膚病(如濕疹、體癬)。需搗爛外敷或煎水清洗患處,但嚴禁内服。
注意:爛腸草與金銀花等可食用植物外形相似,易被誤采。建議普通人避免自行接觸或使用此類有毒植物,藥用需嚴格遵醫囑。
“爛腸草”是一個成語,意為形容人的性格狡詐狠毒,心腸極壞。這個詞主要用來批評那些心機深沉、陰險狡詐的人。
“爛腸草”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火、月和艸。它的總筆畫數為15。
“爛腸草”這個成語的來源并不清晰,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紅樓夢》。在《紅樓夢》中,賈母曾用“爛腸草”形容寶玉的奶娘王夫人,表達了對她狡詐陰險的批評。
繁體字“爛腸草”與簡體字“爛腸草”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表示“爛腸草”的字可能稍有不同。由于古代漢字的演變,現在使用的簡化字可能與古代書寫有所區别。
很多人小心翼翼地避開了那個人,因為他被認為是個心機深沉、狡詐狠毒的“爛腸草”。
爛心肺、爛骨頭、爛泥扶不上牆、爛攤子、爛舌頭
毒辣、陰險、狡詐
坦誠、真誠、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