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長翟 ”。1. 春秋 時 狄 族的一支,傳說其人身材較高,故稱。《公羊傳·文公十一年》:“ 叔孫得臣 敗 狄 于 鹹 。 狄 者何? 長狄 也。” 何休 注:“蓋長百尺。”《史記·孔子世家》:“ 汪罔氏 之君守 封 禺 之山,為 釐 姓。在 虞 、 夏 、 商 為 汪罔 ,於 周 為 長翟 ,今謂之大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秦始皇 二十六年, 長狄 十二,見於 臨洮 ,長五丈餘。”
(2).借指外國侵略者。 清 張維屏 《三元裡》詩:“一戈已樁 長狄 喉,十裡猶懸 郅支 首。”
“長狄”是春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狄族的一支,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族群特征
長狄又稱“長翟”,因族人身材高大得名。據《公羊傳》記載,其人身高“蓋長百尺”(約合現代23米,可能為誇張描述),《水經注》提到秦始皇時期曾有長狄人現身臨洮,身高“五丈餘”(約11.5米)。
曆史歸屬
屬赤狄分支,原為防風氏後裔。大禹誅殺防風氏後,該部族北遷至山西、山東一帶,周代建立鄋瞞國,活動于齊、魯、宋、衛等國之間。
野蠻化符號
因長期遊牧生活未被中原文明同化,衍生出“粗野未開化”的引申義,後亦被借指外國侵略者。
神話元素
文獻記載其有超自然特征,如《谷梁傳》描述長狄兄弟“瓦石不能害”,需射中眼睛才能擊殺,被斬首後頭顱“眉見于轼”。
該部族曾多次侵襲中原諸侯國,如:
注:關于長狄身高的記載多含神話色彩,現代學者認為實際身高約2米左右,因明顯高于當時中原居民而被誇張描述。更多細節可查閱《國語》《左傳》等先秦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