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期集所 ”。新科進士聚會的地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謝恩》:“飲酒數巡,便起赴期集院。”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期集》:“謝恩後,方詣期集院。” 宋 文天祥 《紀年錄》:“ 寳祐 四年……時 革齋先生 卧病客邸,予自期集所請朝假,侍湯藥。”
“期集院”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特定場所,主要用于新科進士聚會和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别稱
亦稱“期集所”,特指科舉時代進士及第後的聚會場所。這一名稱源于“期”(約定時間)、“集”(聚集)、“院”(場所)三字組合。
曆史背景與功能
相關活動
期集院中會舉辦宴飲、題名等慶典,如“曲江遊宴”“杏花宴”及“雁塔題名”等,既是慶賀儀式,也便于進士間建立官場聯繫。
場所特征
通常設在主考官住宅附近,臨時租用但陳設豪華,體現朝廷對人才的禮遇。
提示:部分現代資料将“期集院”解釋為“共同等待期限”的成語(如),但此說法缺乏曆史文獻支持,建議以科舉相關釋義為準。如需考據原文,可參考《唐摭言》等古籍或權威曆史辭典。
《期集院》是一個詞語,意指期待、聚集和學院的概念相結合的場所或機構。
《期集院》的部首拆分為并、白、心,總共有13畫。
《期集院》這個詞的來源尚不明确,但可以推測是由期望、集合和學院之意組合而成。
《期集院》的繁體字為「期集院」。
目前尚未發現《期集院》的古時漢字寫法。
1. 在《期集院》的建設下,我們可以期待有更多的學術交流和合作。
2. 這個城市的《期集院》彙集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和思想。
期望、聚集、學院、集合、期限、院校、期刊、集會、學術、聚焦
學院、研究所、學府、研究院、學校
散漫、離散、分散、缺乏組織的、解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