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律詩的第三聯(五、六兩句)。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有頷聯,有頸聯。” 明 徐渭 《答龍溪師書》:“頸聯乃因今年中秋月盈,而及往年中秋月蝕。” 清 洪亮吉 《北江詩話》四:“其( 楊煒 )《自嘲》一首,餘極愛其頸聯。”《詩刊》1978年第1期:“我以為這首詩的頸聯(第五、六句)比颔聯(第三、四口)更好,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迹。”
“頸聯”是漢語詞彙,特指律詩中的第三聯,即全詩的第五、六兩句。以下為詳細解釋:
位置與結構
律詩通常分為四聯:首聯(第一、二句)、颔聯(第三、四句)、頸聯(第五、六句)、尾聯(第七、八句)。頸聯位于律詩中間部分,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對仗要求
頸聯需嚴格遵循對仗規則,即上下句在詞性、詞義、聲調等方面形成工整對應。例如: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王灣《次北固山下》頸聯)
此聯中,“海日”對“江春”,“生”對“入”,“殘夜”對“舊年”,對仗工整且意境深遠。
曆史文獻中的記載
其他名稱
頸聯又稱“腹聯”,強調其位于詩中段的核心地位。
頸聯是律詩的關鍵部分,既需結構嚴謹的對仗,又承擔詩意轉折或深化的功能。如需更多例子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上述來源。
頸聯是指放在座位背後的椅子上的一個帶子,用于固定頸部,防止頭部在行車或者休息過程中晃動。它可以增加乘客的舒適感,同時也有助于預防頸部扭傷。
頸聯的拆分部首是頁,總共有9個筆畫。
《頸聯》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現代漢語“頸”和“聯”的意義,用于描述頸部的固定裝置。在繁體字中,頸聯的寫法為“頸聯”。
古時的漢字寫法有所差異,對于“頸聯”這個詞,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可供參考。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代的變化而發展和演變。
1. 在長途旅行中,乘客可以使用頸聯來保護頸部。
2. 頸聯的舒適性和穩定性使乘客的頭部得到了很好的支撐。
組詞:頸部、聯結、固定
近義詞:頸固、頸枕、頸扣
反義詞:不固定、不聯結、不穩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