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識的意思、天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識的解釋

猶本性。 南朝 宋 顔延之 《庭诰文》:“遂使業習移其天識,世服沒其性靈。” 唐 劉禹錫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禅師第二碑》:“能使學者,還其天識。”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至于近世,則知别有天識在人,虎狼之行,非其首事,而此風為稍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天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詞義

指人的本性或真如,即先天具有的靈性本質。該詞源自佛教哲學概念,強調超越世俗習染的原始心性。

二、詞源解析

  1. 構詞結構
    “天”指先天、自然,“識”在佛教術語中對應梵語“vijñāna”(了别之義),組合後特指未被後天影響的根本認知能力。

  2. 曆史用例

    • 南朝顔延之《庭诰文》提出“業習移其天識”,指後天習慣會改變先天本性。
    • 唐代劉禹錫在禅宗碑文中使用“還其天識”,強調修行需回歸本心。
    • 魯迅《破惡聲論》引申為人類區别于獸性的根本特質。

三、現代應用

主要用于哲學、文學領域,如:“顧繼學認為洛天識得墨毒散,正體現了其天識未泯”(現代仿古用例)。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多出現于學術讨論或特定語境中。

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等專業辭書獲取更詳細釋義,或查閱《庭诰文》《劉禹錫集》等古籍原文了解曆史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天識

天識是一個漢字詞,由“天”和“識”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天”字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4。而“識”字的部首是“讠”,總筆畫數為8。

來源

“天識”源自于《孟子·告子上》:“吾十觀天命,九知分鄉,天識之位置,凡士之義也。”意指天地運行規律,通曉人情世故的智慧和能力。

繁體

繁體字中,“天”字和“識”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天識”這兩個字,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他天識之廣,能夠洞察人心。

2. 隻有具備天識,才能在艱難的境況中做出明智的決策。

3. 通過不斷學習,她逐漸提高了自己的天識。

組詞

1. 知識:具備一定知識和信息的能力。

2. 知己:彼此了解并互相信任的朋友。

3. 知道:獲得某種信息或知識。

近義詞

智慧、見識、洞察力、明智

反義詞

愚昧、無知、淺薄、糊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