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和俗的意思、和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和俗的解釋

順應世情。 三國 魏 阮籍 《詣蔣太尉奏記辭辟命》:“進無和俗崇譽之高,退無靜默恬沖之操。”《北史·藝術傳上·耿玄》:“善蔔占……性不和俗,時有王公欲求其筮者, 玄 則拒而不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和俗”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和”本義指聲音相應和,引申為和諧、協調。《說文解字》釋“和”為“相應也”,後擴展至人際融洽、事物調和;

“俗”指社會長期形成的風尚、習慣,《禮記·曲禮》言“入國而問俗”,強調習俗的地域性與群體性特征。

二、複合詞内涵

“和俗”指代與社會風俗相融的狀态或行為,包含兩重維度:

  1. 順應風俗:指個體或群體主動適應、遵循所處環境的文化傳統,如《漢書·地理志》中“民和俗同”描述地域文化的和諧統一;
  2. 調和風俗:指通過教化或治理手段使不同習俗趨于和諧,如《周禮》中“以六禮防萬民之僞,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體現禮樂制度對風俗的引導作用。

三、應用範疇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語境中常以“入鄉隨俗”“移風易俗”等表達相似概念,但“和俗”更強調動态平衡的過程,而非單向度的服從或改變。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網絡擴展解釋

“和俗”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1.基本含義

“和俗”讀作hé sú,核心含義為順應世情,指個體或行為與社會風俗、常規相調和。例如《北史》中提到耿玄“性不和俗”,即指其性格不迎合世俗。

2.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3.現代延伸理解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不墨守成規、獨立特行,但需注意這一解釋可能與古代原義存在差異。權威古籍更側重“調和世俗”而非“反叛世俗”。

4.相關詞義辨析

“和俗”在古代語境中多指靈活適應社會常規,既非完全迎合,亦非刻意叛逆,而是強調在現實環境中找到平衡。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褒貶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遨逰白石道人歌曲榜聲半解包米悲咽本初子午線播化不學無識不恙猜克插漢撐竿跳高寵渥沖佑觀單色光打退頂搭東王父恩力愕眎棴常鲠毅挂腳糧官謗孤兒院骨梗詭謬毂擊紅骐驎火然泉達夾衫解土金家勞之雷宗零露麟瑞落塵惱恨乞寒潑胡齊和傾蓋窮猿投林鼽欬人造闆日昃旰食珊鈎笙篪深緻食宿衰草書缺簡脫桃蟲讨租韈系未定之天謂谕遐國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