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應世情。 三國 魏 阮籍 《詣蔣太尉奏記辭辟命》:“進無和俗崇譽之高,退無靜默恬沖之操。”《北史·藝術傳上·耿玄》:“善蔔占……性不和俗,時有王公欲求其筮者, 玄 則拒而不許。”
“和俗”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和俗”讀作hé sú,核心含義為順應世情,指個體或行為與社會風俗、常規相調和。例如《北史》中提到耿玄“性不和俗”,即指其性格不迎合世俗。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不墨守成規、獨立特行,但需注意這一解釋可能與古代原義存在差異。權威古籍更側重“調和世俗”而非“反叛世俗”。
“和俗”在古代語境中多指靈活適應社會常規,既非完全迎合,亦非刻意叛逆,而是強調在現實環境中找到平衡。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褒貶傾向。
《和俗》是一個成語,意為遵循習俗、順應社會風尚。
《和俗》的拆分部首是口和亻,其中口是左邊的部首。
《和俗》一共有9個筆畫。
《和俗》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在古代注釋中它的解釋是“順從社會風俗的意象”。隨着時間的推移,它逐漸充實了自己的内涵和用法。
《和俗》的繁體字為《和俗》。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是有一定變化的,因此,《和俗》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具體可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
他很懂規矩,時刻保持着與人和俗的好态度。
和諧、和樂、俗世、俗事、俗氣、習俗。
遵循、順從、順應、遵守。
違背、違反、不順從、不順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