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舉手可得,确有把握。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四折:“管教他甕中捉鼈,手到拿來。”《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知縣寫了名字地址,就差人去拿來。甕中捉鼈,立時拿到。”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五章:“咱以後攻打 柴胡店 的時候,是甕中捉鼈,十拿九穩了。”
“甕中捉鼈”(也寫作“甕中捉鼈”)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通過巧妙手段或周密計劃,使目标陷入無法逃脫的境地,從而輕易捕獲或掌控。其核心在于強調對局勢的絕對掌控和行動的确定性。
最早出自元代康進之的雜劇《李逵負荊》第四折:“管教他甕中捉鼈,手到拿來。”。該成語與《水浒傳》中梁山好漢的故事相關,常用于形容計策周密、勝券在握的場景。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李逵負荊》原文或權威詞典。
《甕中捉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困在陷井中的豬、鼠等動物不知道自己無法脫身,被捉進去了。
《甕中捉鼈》的拼音是wèng zhōng zhuō biē。其中,“甕”字的部首是“瓦”,總共有9個筆畫;“中”字的部首是“丨”,總共有4個筆畫;“捉”字的部首是“扌”,總共有10個筆畫;“鼈”字的部首是“鼠”,總共有19個筆畫。
《甕中捉鼈》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鹪鹩》一篇中:“天生鹪鹩,世間一也。鹪鹩之日,擘兩甕中捉鼈。”意為天生的鹪鹩很稀有,堪比甕中抓住鼈一樣難得。
《甕中捉鼈》的繁體字是「甕中捉鼈」。
古時候,《甕中捉鼈》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中”字在古代寫作“中”,“鼈”字在古代寫作“鱉”。但是意思與現代用法相同。
他智商低得,就像是甕中捉鼈。
甕中:比喻困于某個狹小的空間無法自拔
捉鼈:比喻捉住某個難以捉摸或逃脫的事物
固守陳規、被困其中
輕松自在、自由自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