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vet a little and lose a lot;seek small gains but incur big losses] 貪求小利而失卻大利
《呂氏春秋·權勳》:“ 達子 又帥其餘卒,以軍於 秦周 ,無以賞,使人請金於 齊王 , 齊王 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 燕 人戰,大敗, 達子 死, 齊王 走 莒 。 燕 人逐北入國,相與争金於 美唐 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後以“貪小失大”指因貪圖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那 扈老兒 要讨晚婆,他道是:‘白得的,十分便宜。’誰知到為這婆子,白白裡送了兩個後生媳婦,這叫做‘貪小失大’。”《蕩寇志》第八三回:“隻圖赢 狄雷 ,卻棄了 沂州府 ,豈不是貪小失大,正中 吳用 的計。”
“貪小失大”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是“因貪圖小利而失去更大的利益”,常用來形容因目光短淺、計較眼前小便宜而最終導緻更大的損失或後果。
具體解析:
核心含義
指人們在決策或行為中過度關注短期、微小的利益(如金錢、便利等),卻忽視了長遠、更重要的目标或價值,最終反而遭受更大的損失。例如:為省幾元停車費而違章停車,結果被罰款數百元,就是典型的“貪小失大”。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呂氏春秋·權勳》中的故事:戰國時期,蜀國君主因貪圖秦國贈送的金牛和財寶,派人開鑿山路迎接,結果秦軍借此通道攻入蜀國,導緻滅國。後人用“貪小失大”概括這種因小利釀大禍的行為。
使用場景
相近成語
總結建議:
該成語提醒人們需權衡利弊,避免被眼前利益蒙蔽。在涉及重要決策時,應全面評估潛在風險與長期影響,培養“舍小利、謀大局”的思維模式。
《貪小失大》是一個成語,意為為了追求小利而失去更大的利益。下面是有關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漢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的說明。
成語《貪小失大》的拆分部首是 貝(bèi)和 大(dà),其中貝表示貪婪、貪心,大表示大的、重要的。字形構造上,貝部3畫,大部3畫。
《貪小失大》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典故。據說,有一位古代富商想通過惡意囤積某種商品,以便在需求高峰時擡高價格,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結果,他忽視了市場風險的存在,商品價格暴跌,最終導緻他財産損失慘重。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貪婪追求小利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對應的繁體漢字為「貪小失大」。
在古時候,「貪小失大」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該成語的核心信息仍然保持一緻。
他因為貪小失大,最終陷入了經濟困境。
貪心、虧本、得失、謹慎、深思熟慮、果斷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眼光短淺;貪多嚼不爛;貪癡;得不償失
量入為出;審時度勢;量力而行;兢兢業業;量入為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