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賢者擇主而事。語本《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 元 張憲 《行路難》詩:“ 馬援 不受井蛙囚, 範增 已被重瞳誤。良禽擇木乃下栖,不用漂流歎遲暮。”《三國演義》第三回:“ 肅 笑曰:‘良禽擇木而栖,賢臣擇主而事。’”
“良禽擇木”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演變過程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本義指優秀的禽鳥會選擇理想的樹木栖息,比喻賢能之人應選擇明主或適合的環境施展才能。核心思想強調主動選擇的重要性,而非被動依附(《左傳》中“木豈能擇鳥”的反問即體現此意)。
最早見于《左傳·哀公十一年》:孔文子欲攻大叔,孔子以“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婉拒參與軍事謀劃,表達賢者應自主選擇效忠對象的态度。這一典故後被《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引用,如第三回李肅勸降呂布時所言“良禽擇木而栖,賢臣擇主而事”。
常見搭配包括:
多用于推薦信、職場建議或曆史評述中,既可作為勸谏(如選擇合適平台),也可作為婉拒理由(如表達另尋機遇)。
該成語至今仍具現實意義,提醒個體在職業發展中需審慎評估環境適配性,而非單方面等待被選擇。
《良禽擇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優秀的人才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或條件。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優秀的人會選擇與自己相匹配的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價值。
根據《康熙字典》,《良禽擇木》的部首是“禾”,部首筆畫數為5畫。
《良禽擇木》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史記·範增傳》,原文為“良禽擇木而栖者”。繁體字的寫法為「良禽擇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良禽擇木》在古代的寫法為「良禽擇木」,符合古代的書寫規範。
他是個聰明的人,總能在衆多機會中良禽擇木。
良木、禽類、擇才、優秀、選擇
智者千慮必有一得、知人善任
不知人底、坐井觀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