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pirations] 靈驗;靈應。不用平常的感覺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稱遠隔知覺。或指無意識中突然興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緒或景物所引起的創作情狀
(1).神靈的感應;神異的靈應。 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以法師智遺人我,識洞幽明,思假妙因,冀通靈感。” 元 無名氏 《冤家債主》第四折:“城隍也是泥塑木雕的,有甚麼靈感在那裡?”《說嶽全傳》第六九回:“你既為神,豈無靈感?難道 嶽 家不應報仇的麼?”
(2).指神靈。《四遊記·唐三藏收妖過通天河》:“敝處 通天河 ,有一靈感,每歲要一男一女祭奉。” 明 張鳳翼 《紅拂記·華夷一統》:“ 靖 所請重修 西嶽廟 ,聽支軍前銀兩,專遣幕官一員督修。仍勑賜靈感扁額。”
(3).猶靈驗。《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蛇子遂得入江。--今有廟在 新建 吳城 ,甚是靈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孝女》:“山頂娘娘最靈感,應之如響。”
(4).指感覺敏銳。《西遊記》第四九回:“我的兒,你真個有些靈感,怎麼就曉得我是半路出家的?” 茅盾 《色盲》三:“又一個是溫柔的,理性的,靈感的,知道如何來愛你,那麼,你怎樣辦呢?”
(5).在文藝,科技活動中,由于勤奮學習,努力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和學識而突然産生的創作沖動或創造能力。 郭沫若 《我的作詩的經過》:“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時候,詩的後半的意趣又襲來了……那種發作大約也就是所謂‘靈感’(inspiration)吧?” 茅盾 《無題》一:“你愛它們那式樣靈巧,花彩合于藝術--藝術味罷,你說看着會引起你的藝術的靈感。” 臧克家 《京華練筆三十年》:“生活枯竭,靈感不來,雖然有詩,但好的不多。”
(6).突然之間得到的啟發,敏悟。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五:“由 錢詩人 的話裡,他得到一些靈感--幹下去,幹下去,隻要幹下去,他就能更明白自己與世界。” 祖慰 《被礁石劃破的水流》:“她想到第二天八點半才獲得了靈感:打個背包悄悄溜掉。”
靈感是創作或思考過程中突然湧現的創造性思維狀态,具有以下特點:
靈感指在文藝、科技等活動中,因積累經驗或外界觸發而突然産生的富有創造性的思路。現代科學認為它是大腦特殊技能,屬于高級感知能力,與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并列。
常見于藝術創作(如詩歌、繪畫)、科學發現(如阿基米德浮力原理)及技術創新中。
唐代王勃在《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中描述通過“妙因”獲得靈感,明代《警世通言》記載靈感廟宇的靈驗傳說。
靈感是指在創作過程中突然湧現出的、能激發思想和創造力的一種特殊心理感受。它是引發創造性思維和創作行為的源泉,使人在藝術、文學、科學等領域得以創造出新穎、獨特的作品。
靈(水部)+ 心(心部)
共有11畫。
《說文解字》中解釋靈為“風也,滌去疑慮心之類也”,指隨風飄逸、清淨的心境。而建字形由水和心組成,表示清澈如水而心靈的意象。在繁體中,靈字的形狀保持不變。
古代的寫法中,靈字并沒有現代的水部和心部,而是由四個相同的“彳”字組成,象征人類的雙足,意味着靈魂在空中飄蕩。
1. 他突然得到了一股靈感,開始了創作。
2. 當我站在大自然面前,我感到靈感迸發。
靈感勃發、靈感湧現、靈感逐漸清晰、靈感閃現、靈感無限等。
啟發、創意、靈感湧動、念頭等。
枯竭、無助、乏味、死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