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撫接納。《北史·江文遙傳》:“後為 安州 刺史,善於綏納,甚得物情。”《新唐書·王铎傳》:“綏納流宂,益募軍,完器鎧,武備張設。”
"綏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文獻用例兩方面進行解釋:
一、字義解析
本義為“安、安撫”,引申為“使安定”“懷柔”。《說文解字》釋:“綏,車中靶也”,後演變為安撫之義,如《詩經·大雅》"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意為“接受”“收容”,如《尚書》"納于百揆",指接納人才或歸附者。
二、合成詞義
"綏納"為同義複合詞,指以安撫手段接納歸附者或降者,強調通過懷柔政策實現和平收服。例如: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朝廷積慮,常欲以時綏納",描述漢王朝對匈奴的安撫政策。
《資治通鑒》記唐太宗語:"綏納新附,以固疆圉",體現對歸附部族的包容策略。
三、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史書與政論,如:
參考資料
“綏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安撫接納,主要用于描述統治者或管理者對民衆的懷柔政策。以下是詳細解析:
“綏”意為安撫、安定,“納”指接納、容納。組合後,“綏納”強調通過安撫手段接納流民、穩定民心,常見于政治或社會治理語境。
政治治理中的應用
多指官員或君主以溫和政策接納流離失所的百姓,鞏固統治。例如:
情感層面的引申
部分文獻(如《詩經·秦風·綏酒》)引申為平息内心不安,達到心境平和,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不同文獻對“綏納”的解釋存在細微差異,需結合上下文理解。例如《詩經》中的“綏”單字表安撫,而“綏納”組合更傾向政治行為。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北史》《新唐書》等原始史料,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隘曲敖戲傍瞻兵級比馴倡籍乘門傳通除名待取當依二姓反關風铎腹鳍感慰高架車輛國圖籛铿嬌養加強機會驚迸金銜捐項抗世禮多人不怪離構鹿牀路迓麥積山石窟旄騎馬瘦毛長鳥徑盤查炮座千夫指遷舍清拔求匄犬馬勸募驅催稔聞冗從沙路審究瞬息間嘶丑四象擡秤壇壝桃李源滔漭跳達頭號駝垛蟃蜒瞎七搭八洗發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