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特立的意思、特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特立的解釋

(1).謂有堅定的志向和操守。《禮記·儒行》:“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衆,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東觀漢記·周澤傳》:“少修高節,耿介特立。” 宋 歐陽修 《<蘇氏文集>序》:“其始終自守,不牽世俗趨舍,可謂特立之士也。”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不醉反恥》:“聖王重特立之人,而遠苟同之士。”

(2).獨立;挺立。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漸臺臨池,層曲九成,屹然特立,的爾殊形。”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濁漳水》:“北城上有 齊鬥樓 ,超出羣榭,孤高特立。”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清 陳恭尹 《南海神祠古木綿花歌》:“挺生奇樹號木綿,特立南州持絳節。”

(3).孤立。 明 張煌言 《上監國啟》:“萬裡孤蹤,一軍特立。” 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孤孑特立,無從考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特立”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1. 堅定的志向與操守
    指人在道德或信念上堅定不移,不為外界所動搖。如《禮記·儒行》提到“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強調儒者的特立品格。宋代歐陽修也曾用“特立之士”形容堅守原則的人。

  2. 獨立、挺立
    形容人或物在姿态或精神上的獨立性,例如“松柏特立于風雪中”。現代常與“獨行”連用為成語“特立獨行”,指思想或行為不隨波逐流。

  3. 孤立(古義)
    古文中有“孤立無援”的用法,如《東觀漢記》描述周澤“耿介特立”,隱含與世俗疏離之意。


二、用法與示例


三、來源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如《禮記》)、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及現代用例。如需更完整的古文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儒行篇》《蘇氏文集序》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特立

特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突出與衆不同,獨特。可以拆分成部首“牜”和“立”,共計9個筆畫。

該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據推測,最早是由“鐵”字和“立”字組成。因為鐵是一種非常堅硬和耐久的材料,有着特殊的特性,因此代表了特立的意義。後來,經過演變和簡化,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字形。

在繁體字中,“特立”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特立”這個詞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為“⿰硴林”。可以看出,古代人們使用了不同的部首和組合方式來表達這個詞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關于“特立”的例句:

1. 他追求獨特的藝術風格,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立之處。

2. 在這個群體中,她的特立個性讓她成為了大家的關注焦點。

一些與“特立”相關的詞彙:

1. 組詞:個性特立、特立獨行、特立獨早、特立獨立。

2. 近義詞:獨特、與衆不同、突出、醒目。

3. 反義詞:普通、平凡、一般、隨大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