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有堅定的志向和操守。《禮記·儒行》:“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衆,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東觀漢記·周澤傳》:“少修高節,耿介特立。” 宋 歐陽修 《<蘇氏文集>序》:“其始終自守,不牽世俗趨舍,可謂特立之士也。”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不醉反恥》:“聖王重特立之人,而遠苟同之士。”
(2).獨立;挺立。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漸臺臨池,層曲九成,屹然特立,的爾殊形。”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濁漳水》:“北城上有 齊鬥樓 ,超出羣榭,孤高特立。”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清 陳恭尹 《南海神祠古木綿花歌》:“挺生奇樹號木綿,特立南州持絳節。”
(3).孤立。 明 張煌言 《上監國啟》:“萬裡孤蹤,一軍特立。” 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孤孑特立,無從考查。”
“特立”在漢語詞典中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特立”指人具有突出的品格或行事風格,強調獨立不依附的處世态度。《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有堅定的志向和操守,不隨波逐流”。該詞常用于形容個體在群體中保持獨特立場或高尚品德,如“特立獨行”。
二、出處與語義演變 “特立”最早見于《禮記·儒行》:“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特立有如此者。”此處指儒者莊重自持的儀态。後世語義逐漸擴展,如唐代韓愈《伯夷頌》中“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強調堅持道義的精神内核。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特立”多作形容詞或動詞,如“特立品格”“特立于世”。《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注明其適用語境包括文學評價、人物描寫等正式表達,含褒義色彩。近義詞有“卓爾不群”“鶴立雞群”,反義詞為“隨俗沉浮”“人雲亦雲”。
“特立”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堅定的志向與操守
指人在道德或信念上堅定不移,不為外界所動搖。如《禮記·儒行》提到“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強調儒者的特立品格。宋代歐陽修也曾用“特立之士”形容堅守原則的人。
獨立、挺立
形容人或物在姿态或精神上的獨立性,例如“松柏特立于風雪中”。現代常與“獨行”連用為成語“特立獨行”,指思想或行為不隨波逐流。
孤立(古義)
古文中有“孤立無援”的用法,如《東觀漢記》描述周澤“耿介特立”,隱含與世俗疏離之意。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如《禮記》)、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及現代用例。如需更完整的古文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儒行篇》《蘇氏文集序》等文獻。
包圍貶駁不臣不朗朗參逐潮紅牀單鹑奔詞無枝葉大角奉持分鹿槅扇搆離顧眄國寳鼓湧混淆是非活用嫉憤精曜急農絶欲闿切亢直科差寬政廉印聊複爾爾靈應流火之烏龍章鳳函倫表闾峰強奪鸧雞慊慊齊給青曾嶔嵌窮思極想仁柔寡斷尚方斬馬劍市井之徒施糜矢如雨下飾行儥慝碎瓊亂玉宿習素心填咽通律銅龠尺屠潰外愚内智往誨鄉音鮮麗小闆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