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心不滿足貌;不自滿貌。《後漢書·五行志一》:“石上慊慊舂黃粱者,言 永樂 雖積金錢,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黃粱而食之也。”《文選·曹丕<燕歌行>》:“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張銑 注:“慊慊,心不足貌。” 唐 韓愈 《送鄭十校理序》:“今生始進仕,獲重語於天下,而慊慊若不足,真能守其家法矣!”《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四年》:“吾幸託肺附,非不知往必死,但舉朝無蹈難之臣,使聖情慊慊耳!” 胡三省 注:“慊慊,嫌恨不足之意。”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一》:“擔夫曰:‘是為 白水河 ,前有懸墜處,比此更深。’餘恨不一當其境,心猶慊慊。”
(2).誠敬貌。《後漢書·耿弇傳贊》:“慊慊 伯宗 ,枯泉飛渡。”《後漢書·杜根等傳贊》:“慊慊 欒 杜 ,諷辭以興。”
“慊慊”是一個疊詞,其核心含義與内心不滿足、遺憾的狀态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讀音與字形結構
2. 具體含義
3. 文學應用與情感表達
4. 近義詞與辨析
《慊慊》是一個形容詞,在古代漢語中指的是心情低落、煩悶的狀态。它經常用來形容内心深處的憂愁、愁苦和不滿。
《慊慊》這個詞由左右兩部分構成。左邊的部首是心,右邊的部首是欠。它總共有13畫。
《慊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蓼莪》一篇的嵇康注中,意為愁苦。後來逐漸演變成用來形容内心的郁悶和不滿情緒。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在古代漢字中,由于書寫形式的差異,有些字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慊慊》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慊」義同,「犬苦」相通。根據古籍和古代文獻的記載,它的古代寫法為「愆」或「慊」。
1. 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心情愈發慊慊起來。
2. 她的面容慊慊,似乎有什麼煩心事。
3. 我聽了他們的争論,感到慊慊不快。
組詞:慊愧、慊慊不樂
近義詞:苦悶、憂慮、愁苦
反義詞:歡樂、愉快、開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