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分鹿的意思、分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分鹿的解釋

(1).《列子·周穆王》謂: 鄭 人有薪于野者,斃奔鹿而藏諸隍中,覆以蕉葉。俄而忘其藏處,遂以為夢。而沿途誦其事。傍人有聞者,因其言而取之。薪者是夜真夢藏鹿之處及得鹿之人。次日晨按所夢往索,及涉訟。士師遂中分其鹿予此二人。後因以“分鹿”喻将真作夢,将夢作真,錯亂颠倒。 宋 黃庭堅 《和劉景文》詩:“分鹿誰覺夢,亡羊路南北。”

(2).猶逐鹿。謂國家政權瓦解之時,群雄乘機起而争奪天下。 宋 劉克莊 《賀新郎·題蒲澗寺》詞:“歷歷 漢 初 秦 季事,山下瓜猶未熟。過眼見、羣雄分鹿。”參見“ 逐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分鹿是中國古代文學典故中的重要意象,其核心含義源自《列子·周穆王》記載的"蕉鹿夢"故事。該典故描述鄭國樵夫偶然獵得一頭鹿,藏于蕉葉下,後遺忘此事,誤以為是一場夢境,最終引發他人争奪鹿的歸屬。此故事引申出兩層哲學内涵:一是揭示現實與虛幻的界限模糊性,二是暗喻世人因私欲争奪虛妄之物。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分鹿"可拆解為"分"與"鹿"的語義組合。"分"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刀以判物",具有劃分、分配之意;"鹿"在古代象征祥瑞,又是狩獵時代的重要資源。二字結合形成複合詞,承載着物質分配與認知辯證的雙重語義場。

在文學應用層面,"分鹿"典故常見于唐宋詩詞。如陸遊《長安道》中"士師分鹿真是夢"的表述,即以分鹿意象諷喻官場争鬥的虛妄性。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更将分鹿現象提升至認知論高度,認為其揭示了"覺夢不二"的哲學命題。

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在成語"蕉鹿之争"中,用于形容無謂的争執。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歸入典故類詞彙,标注為"比喻虛幻的事物或空想的得失"。《中國典故大辭典》則強調該詞在法學領域的延伸應用,常被借喻物權糾紛中的認知困境。

網絡擴展解釋

“分鹿”是一個包含多重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因出處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兩敗俱傷的争鬥
    源自《左傳·哀公十四年》的典故,描述齊國與晉國因争奪領地導緻雙方鹿群相鬥,最終兩敗俱傷。比喻雙方為争奪利益不顧一切,最終均遭受損失。
    使用場景:多用于商業競争、政治鬥争或人際沖突,例如“兩家公司惡性競争,最終分鹿俱傷”。

  2. 真假颠倒的隱喻
    出自《列子·周穆王》:鄭人藏鹿後忘記藏處,誤以為夢境,後被他人取走,引發訴訟。故事暗喻現實與虛幻混淆,真假難辨。
    例句:宋代黃庭堅詩“分鹿誰覺夢,亡羊路南北”即用此典,表達世事無常、虛實交錯。

二、引申含義

  1. 政權争奪的象征
    在曆史語境中,“分鹿”可代指群雄逐鹿天下,類似“逐鹿中原”,形容國家動蕩時多方勢力争奪統治權。

三、對比與辨析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如需溯源可參考《左傳》《列子》原文或相關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六白首不渝報錄人筆體逼晚播菜逋壅裁節長沒長筵塵蠹馳企垂沒大共防暴蕃娈梵屧風快封樁格納歸期果藝含颦鶴闆荷擾狐唱枭和胡氛回燈虎口醮章截割金田僦賃苣蕒菜絶纓墾發寇逆樂國連聚靈兔荔枝奴漏闆魯陽揮日懜懂名物木鈎子抛丸普渡戗堤前五子青芊清壹羣室雙兔碑私好銅磚宛轉蛾眉吻獸五塥仙醪